台灣民粹式社會氛圍 重挫馬英九
2013-09-21 12:22:0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總統堅持司法獨立、不容有權勢者染指關說干預司法,因而「清除」立法院長王金平之舉,如今演變成傷害自己,被迫須調整態度暫與王金平妥協,以維持立院和政務運作,雙方法律戰勢必曠日廢時,甚至演變至須聲請大法官會議釋憲的抗爭。馬的民調滿意度跌至最低的9.2%,幾乎到灰頭土臉地步,除了馬團隊錯估情勢、高估民眾認知水準,受挫主因還有民粹式氛圍,社會有集體「厭馬情緒」,即使明知馬是好人,操守清廉、為人正派,亦毫不憐惜支持他。
馬英九犯的程序性錯誤,包括:未審先判、選定王金平海外嫁女兒日發難(事後證實當時馬確實不知王出國是為主持女兒婚禮),違反台灣風俗民情;不該走法律巧門,運用黨紀處分程序,輕率用黨主席職權行事,易落入藉總統職權干預有監督行政權的國會人事(綠營指係違憲的緣由);以及運用監聽意外得來的談話內容發動「倒王」,即使關說事實俱在,卻易引起對「特務統治」的反感。但這些都難改變一個事實:馬英九堅持原則,在做對、做有利台灣的事,但為何這麼高比例民眾不支持他,這樣台灣社會還有甚麼正義和大是大非?
歸根究柢,或許有以下幾項背景主因:一,這是台灣兩種政治文化的衝突。司法獨立是憲政運作重要支柱之一,摒除金錢、政治、人情等因素干擾司法,既是西方式,也是學院派菁英堅持的理想。但馬英九為首的「理念派」,遇到台灣南部王金平代表的「本土派」,後者深深浸染在講關係、重請託和人情世故的關說文化中(台灣草根民主特色),民眾根本不認為王為朋友向部長說情有錯。「高層vs草根」的落差,說明馬英九還是不懂基層,而台灣距民主政治所需的選民成熟、有充分判斷力還遙遠。踢到這塊鐵板,如何能不聲望墜地?
二,台灣總體民粹氣氛濃厚,民眾和媒體「不爽」馬施政的鬱卒情緒累積五年後,總統變「無限責任」職,期望高、失望更大,不滿情緒正好找到渲洩口。向來給人缺乏魄力形象的小馬哥,主帥出馬幹一件有魄力的事,居然是要整倒藍綠營通吃、媒體關係好,人稱「萬應公」的王金平,且程序如此粗糙,連黨內大老都未諮詢。加上王金平返台後軟調應對,棉裡藏針式的「尊馬」、「永遠的國民黨員」爭得許多同情,他走訪各地聽到「王院長加油」聲,除了南/北文化、菁英/草根文化的扞格難容外,貫穿其間的是不爽馬的民粹氣氛。馬「書生總統」和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何其悲愴心酸。
三,另一種總體氛圍,是兩岸和平發展走下去,台灣前景到底如何?未來怎麼辦?很多人寄望政府給明確答案。綠營反對馬政府,藉機扭曲自毋須談,中間或部分偏藍選民同樣有對馬不再期待的逆反心理。王金平敏感時機刻意提「兩岸服貿協議立院要逐條審,對岸有人傳話給我表達不滿」,巧妙搧撥某些人對馬以兩岸交流為唯一政績的不滿,台灣民眾忌諱中國、恐懼未來,進而怪罪馬英九,也是另一種民粹心態,其影響深值留意。
9月政爭初期,綠營刻意引導朝省籍鬥爭(外省籍總統要推倒本省籍立法院長),或再次分裂國民黨的方向發展。但在王金平「尊馬」、「永遠國民黨員」宣示後破解,黨內大老吳伯雄等也出面勸和,馬王都深知其險惡後果將兩敗俱傷,都很自制,「分裂彈」和「省籍彈」都未引爆,但台灣南北民心差距,省籍和統獨幽靈隱約蠢動,明年「七合一」選舉,國民黨南部選情更不妙。
有報導指馬英九「倒王」,在為2016年「清黨」布局,以阻王金平2016年代表國民黨競逐總統大位。以馬的政治性格,我們寧信他不是這樣的權謀人物,他施政自顧不暇,未必也不需如此「深謀遠慮」。事實上,除了江宜樺,黨內中生代似無真正被馬欣賞、欲刻意培植的對象。倒是王金平兩年後如出馬選總統,未來發展將如何?他如當選,憲政運作和政壇風氣將如何改變?想來會為台灣冒冷汗。而王似深知,他如被逐出國民黨就將失去舞台,民進黨不可能容他,當競選副手搭配都不可能。這正是維繫馬王互鬥未惡化和擴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