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王張會」為「習馬會」鋪路?

2013-09-30 11:38:2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年會10月7日、8日將在印尼峇里島揭幕,馬英九總統指派「領袖代表」蕭萬長率團出席,今年並增派行政院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以顧問名義隨團赴會。台港媒體關注,王郁琦是否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創造首次「政府官員vs政府官員」先例,為明年APEC年會在上海舉行,馬英九能親自出席,並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促成「習馬會」。
 
馬英九9月上旬訪中美洲時,首度提出有意親自參加明年APEC年會。事實上,今年5月間,中共曾委託北大台灣研究院邀集海內外學者閉門會議,探討兩岸領導人互訪等議題。樂觀的大陸學者說,明年APEC若能實現「習馬會」,將是兩岸關係的「戰略突破」。未來馬英九能否以「中華台北」或「台澎金馬」領導人身分出席上海APEC年會,將愈受關注。
 
總體看來,對兩岸關係再突破有美好憧憬和期望者樂觀其成。鑑於習李體制處理完薄熙來案,反貪有一定建樹,加之今年11月中共三中全會召開完畢,各項經政改革將有明確方向後,重點可能部分轉移兩岸關係上;而台灣方面,馬英九聲望低迷,距任滿僅兩年7個多月,民進黨再執政機會不低,如為拉抬馬英九和國民黨行情,為馬的8年政績留下遺產,從兩岸議題尋求突破,不失為可考慮方向。
 
我們樂見兩岸關係持續有進展和突破,為未來奠定更穩固交流基礎。但衡量目前情勢,也不能過於一廂情願。以王郁琦參加APEC為例,台灣的決策邏輯,顯然想創造「政府對政府」「官方對官方」的兩岸「對等」接觸先例,進而營造「馬習會」可能性,最後目標當然是讓北京正視中華民國,然後在「一中架構」(大陸稱「一中框架」)下,尋求兩岸共同解決未來關係的安排。亦即:無論邦聯、聯邦或其他體制,至少都須以承認中華民國的「現狀」作基礎和前提,從官員、政府、國體、主權,環環相扣,兩岸對等,不使台灣被矮化為地方,或成為「一國兩制」的一部分。
 
這個邏輯北京心知肚明,瞭然於心,要不要接受,也有很多顧慮和政治考量。事實上,兩岸官方「政府對政府」已不是禁忌。據報導,今年蕭萬長與習近平會面,首次不透過兩岸海基會、海協會,而直接由陸委會與大陸國台辦聯繫,商量會面時間、地點、議題及陪同人員等。而自馬政府上台迄今,兩岸多回合談判,兩岸官員都坐上談判桌、面對面。台北期待王郁琦會晤張志軍,還強調陸方須稱呼「王主委」,用意非常明顯,「對等尊嚴、正視官銜」是台北的期待,也是另一次向陸方「喊價」,努力嘗試北京再退讓的可能性。
 
研究兩岸關係的台灣學者楊開煌指出,台北主要目的一是希望營造兩岸進入「深水區」氣氛;二是希望王、張見面營造兩岸政治接觸、政治見面可能性;三是兩人見面可拉抬馬政府聲望。這種觀察頗有道理,因為如要傳話,蕭萬長見習近平更高層、更權威、更直接;王郁琦、張志軍在這種場合只是幕僚,不可能舉行會談或討論實質議題,但只要正式會面象徵意義就大,何況那是「國際場合」,這或屬台灣急切想要,而大陸有忌諱所在。
 
馬政府何以突然拋出此議,讓外界不解,因為北京想要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或和平協議談判,都沒有進展,馬英九甚至明確拒絕政治談判,則雙方領導人會面,變成一次「跳躍式」期待。再者,北京對中華民國的定位和態度,眼前迄無鬆動跡象,作為明年上海APEC年會的地主國,不可能搭國際舞台讓馬英九表演;而馬要以總統、黨主席或台澎金馬經濟區領袖,何種名義參與,大陸必然傾向「地區性」稱謂,台方不可能接受。而島內的統獨之爭、綠營懼怕被矮化和統一,未成行就先吵成一團。
 
綜合這些因素,無論張王會、習馬會,眼前看只能說是台方的試探,顯示馬政府有意改弦更張目前政策,但前述政治障礙無法克服,兩岸互信尚待強化,即使「張王會」實現,實質效應亦有限。馬政府決策的背景思路如何,讓人有些迷惑,眼下只能猜測和觀望。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