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閉政府僵局 再顯國勢衰退徵兆?
2013-10-02 10:30:3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法案往返較勁、白宮居間反覆折衝後,美國這個世界老牌民主國家,憲政運作被國際學界引為典範的超級強權,終於還是免不了再度關閉聯邦政府。歐巴馬總統和國會兩黨議員該負的責任,雖有大小輕重之分,但各擁的「神主牌」,「黨派第一,綁架人民」,忘了公職人員天職是為人民服務;民主政治的權力制衡設計,竟惡化為權力僵持和死局,影響民生和經濟復甦,真是讓美國民主蒙羞,或許也兼為美國國勢衰退作了新註腳。
從制度看,這或許是權力制衡設計和運作的失敗。怎麼說呢?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這個幅員廣大的國家,參院100席議員由50州選出,每州兩席,各州權力平等;眾院435席議員則由各州依人口普查結果分配,大州分配的多、小州人口少議席自然少。所有法律都須參眾兩院通過,交總統簽署才完成立法;總統也擁有法案否決權。本屬權力制衡,不讓總統、參院、眾院獨享大權的設計,如今卻成雙頭馬車、往兩個方向硬拉,如何不把國家拉得支離破碎?
美國制憲先賢們或許沒想到,像如今的「歐記健保」(Obamacare)法案,參院、眾院多數黨分屬不同黨,兩黨又涇渭分明,都是鐵板一塊,各死抱「神主牌」不妥協;總統也缺乏足夠聲望和說服力,無法說服部分不同黨議員改變立場支持法案,政治僵局形成,憲政便難運行了,世界憲政典範變成諷刺和國際笑譚。
美國的民主制度活生生再踢鐵板:因為無人能預知,參眾兩院由各州一席席選出的議員,將組成甚麼樣的國會。兩院多數黨屬不同黨,歷史上不乏先例,本來不同立場議員該透過溝通、協商和妥協,甚至利益交換來化解歧見,這也是民主政治精髓和運作常態。偏偏如今兩黨堅持意識形態較過去嚴重,於是近日預算和健保撥款往返國會兩院間,有如「踢皮球」,共和黨主導的眾院先拒撥預算給歐記健保,繼而提出延後一年實施的附帶條款;民主黨主導的參院不屈服,法案便如兒戲般往返兩院之間,主戰派主導全局,妥協的政治藝術被諸九霄雲外。我們該問:國會諸公們還深明民主運作嗎?
20多年前便有學者指出,這個強大的國家,其實是一個分裂的美國。因為無論種族、墮胎、同性戀權利、擁槍權等,美國都是一個意見分歧到有如兩個「敵對」國家的政體。如今我們或許可為美國加一個「自殘的民主」諢稱,因為權力制衡、兩黨分歧、民意也南轅北轍,政府時時在自殘、互相抵消資源,倒楣的當然還是百姓。
政客把僵局責任推給憲政制度,認為自己只是遵守體制、堅守立場,他們背後死硬派選民要他們如此,否則不再投票給他們,制度之錯大家無能為力。共和黨手段相對惡劣,該被譴責,它「綁架預算」也「綁架人民」,想為反歐記健保討價還價,但健保法案再不合理、不符民意,卻是2010年在國會兩黨妥協下表決通過,且經連串法律訴訟,經聯邦最高法院「司法審核」(judicial review)判決,認為無違憲之虞。最高法院大法官有五席是立場傾向共和黨者,既然立法、司法、行政(總統簽署)三關法律程序都走完,憑甚麼未實施前,只因黨內激進派反對,全黨就依附被牽著鼻子走?共和黨寧被茶黨和激進派綁架,民主黨也缺乏調和鼎鼐能力,無怪乎CNN民調,民眾對國會滿意度只剩10%,87%不滿意國會表現。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美國國土太大,選民觀念南轅北轍,缺乏普遍共識的法案如強行或僥倖通過,最終將嘗苦果。兩黨操之過急或食古不化,國會議員、媒體和民眾兩極化趨勢,沒有一言九鼎的大老化解僵局,讓美國的民主難以運行,使美國蒙塵。
再從近年國會屢出現政治僵局,無論舉債上限、年度預算或健保、管制槍械等法案,國會的表現似乎已和民眾期待脫節更遠。如果對照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美國制裁猶豫難決,終致被俄國趁隙而入;美國民眾對再出手干預國際事務顯得意興闌珊,贊成美國置身國際事務之外的民眾比例達70年來最高值,這些內外跡象,如再佐以經濟復甦緩慢,窮人比例激增,莫非美國真的已走上霸權衰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