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宣示兩岸「官對官」新突破
2013-10-08 11:36:1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亞太經合會(APEC)習近平、蕭萬長會晤,習主席宣示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政治問題與台方平等協商,作合情合理安排,並強調今後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可見面交換意見。隨後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一起亮相,互以「主委」與「主任」互稱。此舉創下兩岸事務主管機關首長首次面對面接觸的歷史紀錄,堪稱兩岸關係另一次重大突破。
從宏觀角度看,習近平的宣示未脫一貫的一中框架、平等協商原則,重要的是這次做法確有突破,具3個意涵:1,兩岸官員在APEC國際場合見面互稱官銜,延伸之即有默認或承認對方「政府」和有效治權意涵;2,習強調「兩岸平等協商」,就兩岸政治問題作合情合理安排,「平等」是否即「對等」,尚待發展來證明;3,今後兩岸關係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官員可見面交換意見,其解釋彈性甚大。第3項宣示在習談話後,立即由張志軍、王郁琦會晤,以官銜互稱實現。換言之,今後如有需要,兩岸官員互訪見面不再是禁忌,國台辦官員可訪台灣,陸委會官員可訪大陸,部長級官員見面都不再忌諱,但總理(院長)級或更高層級的領導人呢?不免留下想像空間。
但誠如台方國安官員所稱,認為「王張會」將為明年「馬習會」鋪路,思路確嫌狹隘。明年APEC年會將在上海舉行,馬英九有意親自出席,實現歷史性「習馬會」。但不能忽略大陸對如何定位台灣領導人,國際間如何看待馬走上APEC舞台,重點是兩岸關係「國際化」可能引起的連鎖效應,都是北京的顧忌;而馬英九目前聲勢和島內情勢,想實現大陸行的內部爭議、困難和風險,都遠蓋過能實現的政治收益。
因此,習近平談話表現的積極態度,應聚焦在急於勸服台灣展開政治議題談判,他言談間表現的自信,似有意以更大彈性,說服台灣上政治談判桌,尋求更多突破。1990年代兩岸分設海基會、海協會展開接觸,目的都在迴避承認對方主權、政權和治權。「官對官」接觸滿足台方要求大陸承認兩岸分治現實,即「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但不能忽略官員有中央、地方層級之分,對兩岸的象徵意義天差地別,「官對官」並不等於北京向來對台以「中央對地方」的態度已全然放棄,台灣未必已解套。
當然,「官對官」加上「平等協商」,是否意味中共完全放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舊3段論」,而以「新3段論」取代,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亦即北京不再以「中央」自居,兩岸都在一個中國「屋頂」下,不再視台灣是1949年以來「未收復或叛離的一省」,都有待進一步釐清,否則「平等協商」即無實踐的意義。
北京或深知如堅持不與台灣「對等」,台方即不接受政治談判,兩岸僵局將持續,而美國重返東亞政策,正部署周邊國家軟包圍中國,情勢愈來愈複雜;民進黨2016年如再上台執政,美台同盟關係如強化,將不利兩岸關係發展。這些內外因素促使北京須預作綢繆,用更大彈性更張勸服台灣。
習近平有「兩岸政治分歧終歸要解決,不能一代傳一代下去」論述,顯示他主政10年期間,不欲兩岸關係無所建樹停滯不前,突破做法或可解讀為他具信心、敢就台灣力爭的目標尋求退讓和突破;側面看則敢用彈性策略,軟硬兼施,勸逼台灣政治談判。但台灣受內外情勢框限,眼前幾乎難有政黨或政治人物敢採果敢進取的大陸政策作為,馬英九受困內政,能否藉兩岸議題扳回頹勢,爭取歷史定位,以彌補內政挫折,是關鍵變數。
難以迴避的是,所謂平等協商,不能只是北京的態度或策略運用。兩岸雖可暫時擱置主權爭議,用「92共識」的「1個中國,各自表述」為核心,讓政府對政府取代兩會「白手套」,但所有政治協商最終必然觸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和如何定位彼此關係的核心議題。官對官或平等協商如無法正視和處理中華民國有關議題,一切努力最終都屬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