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應如何看待台灣政治紛擾
2013-10-21 10:34:2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北政壇的馬王之爭,既出現攤牌性的「關說案」,又衍生出程序性的「監聽案」,綠營見獵心喜而有「倒閣案」,三場政治對決,馬英九連輸了幾回合,但綠營隨之在倒閣案中非但未能策反王金平,反引來藍營立委利害與共的暫時性團結。北京如何看待台灣的政治紛擾,如何掌握民意走向,以作有利兩岸關係促進的依據,非但要有政治智慧,還要有精準資訊,並能敢於作出判斷。
中南海領導人相信早已看到,台灣政局絕非馬英九一人所能獨斷,不僅涉及馬的氣魄和膽識,也涉及馬的號召力和動員條件,以及他堅持的紅線究竟在那裡。以綠營倒閣案觀察,綠營只有一種機會,即藍營大分裂,王金平帶隊出走,但遭王金平拒絕。倒閣案間接為藍營作了一趟體檢,即藍營內部基於選舉成本考量,無論是否接受馬英九領導,但絕不會自動離開藍營,這是政治現實利益。
藍營短期內不致大分裂,綠營在立院仍只能扮演牽制和破壞性角色。且因為倒閣案失敗,必然尋求升高對立的機會,以求翻本。是以兩岸政策要在立法院過關,難度只會升高,但衡諸藍綠之間的檯面下交易,則又不盡然,而且更受制大小不等的利益集團牽引。
藍綠檯面下的合作,王金平和柯建銘的司法關說案可謂典型。但這種合作僅能在小範圍內,且屬密室操作。至論立法院的政黨協商,則屬既得利益專屬性分享,除非有徹底執行的陽光法案,不可能禁絕。但民意的反響,也可能逼退既得利益者,假發票除罪化法案的翻案即為顯例。
就兩岸最敏感的政治對話和接觸而言,藍綠依然壁壘分明,這其實是台灣政治經常陷入癱瘓的根源。且綠營所持政見倒向藍營的機率低,反而藍營大有可能出現間歇性的「局部綠化」。「兩岸服貿協議」迄今走不出立院大門,即屬一例。未來變數還得視不同利益集團的對抗和公聽會說服立委的效果而定。
台灣公民抗議團體長期以來不斷質疑兩岸經貿受益者究竟是誰,兩岸自大三通以來,又有那些既得利益者受惠。馬英九、馬的支持者,甚至中南海領導層或許都很在意,台灣今天經濟能維持起碼榮景,為何未歸功於兩岸各種交往的正向因素。分明是台灣受惠,兩岸經貿成長,台灣即使個人薪資所得依然走低,但如果沒有大陸的經貿關係,台灣狀況會更差。這種事實因為馬政府缺乏強而有效的說服力,變成影響兩岸關係進展的障礙。
中南海或許最關心,台灣政壇持續紛擾,對兩岸未來走向究竟有無影響。就短期而言,不能不關切兩岸發展因此倒退,例如兩岸服貿協議能否在立院順利走完流程;就長遠而言,兩岸能否進一步建構並累積政治互信,包括兩岸民間的政治對話,能否累積正向能量,推動兩岸往前走。
一個紛擾的台灣,中南海該找誰對話,又如何溝通?是一大難題。北京近三年顯現的最大彈性,就在不排除和綠營對話,謝長廷持「憲法一中」論述訪問大陸,這就是彈性;一個紛擾的台灣,誰才有代表性?不要說沒有共識,連共同利害都缺乏。
兩岸未來既需要共識,也需要利害與共,這才是北京尋求和台灣對話的基礎。看待台灣政爭,須更堅持基礎面的工作,不論那一黨或個人在大選中勝出,既要看到「馬英九」,更要看到「王金平」和「柯建銘」,因為突破或許就在類似三類人物之間。
共識需要長期的溝通,始能建立互信,更要有實質做法,讓台灣民眾更放心,相信北京確實有誠意、不再恐懼突破性的交往,才能拉近兩岸距離,政治人物才敢邁步著手政治談判。這些先期工作做得不夠紮實,「習馬會」就成為空談和一廂情願。
台灣政治人物受民意走向制約的程度,遠超過北京當局想像,何況馬英九的個性特別在乎外界的品評和「賣台」的質疑。台灣政治紛擾的實質,因兩岸形勢變化,也有可能從意識形態與政治認同面,轉向政治利害面的衝突。北京或寄望馬英九任滿前有更多突破,但島內的政治情勢將框限住馬政府,要真正突破十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