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不為兩岸政治議題設限」有玄機

2013-10-26 10:53:3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國共論壇)即將在26日、27日於大陸廣西南寧舉行,馬英九在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率團赴大陸前有段談話,最重要的是「兩岸談判不是『只經不政』,政府不會設限或迴避具政治敏感性議題」,希望吳伯雄向大陸當局傳達此一理念。這番話既是為吳伯雄在大陸的發言訂定標準,也是新立場的定調,玄機則在「不會為政治議題設限」。
 
馬英九一番話,為吳伯雄參加國共論壇勾勒清楚輪廓。去年3月,吳伯雄會見胡錦濤提出「一國兩區」之說,引起軒然大波。總統府以島內反應激烈,否認「一國兩區」係馬英九直接授權。所幸事後馬英九以憲法增修條文給吳伯雄正面交代,即「一國兩區」是中華民國憲法增條文明訂。所以出現周折,或可從綠營激烈反應來理解,只要綠營反制,馬英九寧願退讓,這也是馬英九上任以來的作風,不敢擇善固執,遇壓則退、能退即讓。 
 
馬英九這趟交付吳伯雄的講話內容,有如過往,強調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不武」;立足於「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重申「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係基於憲法對既有版圖的認知,大陸既是中華民國領土,是以兩岸關係不可能是國際關係云云。這些話並無新意,但如此全套的完整闡釋兩岸關係確實睽違甚久,況且還有「不迴避政治議題」的新進度,顯現鐘擺又擺向新一邊了。 
 
以吳伯雄的身分和地位,代表馬英九向北京高層傳話,分量很夠。但其論述效應也會在島內特別是綠營中發酵,至少在重大政策上,馬英九等同公開聲明,不會再遷就綠營的取鬧,此番將有新作為。除非馬英九自甘於政治「跛鴨」腳色,否則在時不我予的任期無多壓力下,重大決策上不能沒有取捨,此時如能擺脫「只經不政」的既定策略,或有機會在剩餘任期中,走出眼前沉滯低迷,贏回民意支持和聲望。 
 
今年6月前,馬英九常以「台灣內部條件還未成熟,不必急著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回應外界詢問。如今大陸國台辦明確表達,希望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能盡快取得成果。習近平月初在APEC談話、張志軍與王郁琦見面互稱官銜後,期待兩岸主管兩岸事務最高官員互訪,使兩岸互設辦事處在明春揭牌,成為外界期待。
 
但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卡在互設辦事處是否擁「人道探親權」等歧見,背後更重要的是辦事處定位,不但不能變成「中央」對「地方」,或大陸各省「駐京辦」,也不能只是「大陸」對「台灣」。如何安排處理彼此的「互相承認治權」,或解決兩岸政府「對等」地位平行的意涵,如不排除「只經不政」,就無法洽談和突破。 
 
質言之,北京如何定位台灣辦事處,正是習近平「歧見不能一代傳一代」能否實現的關鍵第一步,也是馬英九說「不為兩岸政治議題設限」的可能原因。如果台方堅持兩岸辦事處須具備「除了沒有國家名稱,辦事處地位須比照國際社會外交交往慣例」,兩岸派駐對方代表需具備充分代表權(代表對方的政權最高領導人),享類似外交特權,例如不可侵犯權、免稅權、通訊保密權、旅行自由等權利,也是突破兩岸政治關係,為中華民國未來尋找適當定位和尊嚴的首塊敲門磚。 
 
馬英九國慶文告闡明「兩岸非國與國關係,亦非國際關係」,是用「排除法」論述,但兩岸早晚須面對「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底是甚麼關係?」的核心議題,必須有正面、明確的論述。既然「不會為政治議題設限」,兩岸能否開始對話討論這些議題,正是兩岸能否縮小差距,縮短和平統一進程的關鍵。 
 
馬英九民意支持度續走低,加上立法院的藍綠亂象,已成不折不扣的政治「羅漢腳」(孤身漢之意)。若要兌現為台灣「脫胎換骨」承諾,不再迴避兩岸政治議題,也是他目前可突破,讓聲望起死回生的領域,北京甚至可暗助馬一臂之力,兩岸也同得利。寧為用權的政治羅漢腳,或就此成為大權旁落的跛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但願馬英九也有此領會。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