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零和的兩岸關係與台灣國際空間
2013-10-30 11:11:2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近幾月有兩篇對台灣國際空間的報導,一篇是有關台灣和紐西蘭7月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ANZTEC),另一篇則是針對最近台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ICAO)活動。前者認為馬英九先改善兩岸關係、再尋求和亞太國家建立更緊密經貿結合的政策,是成功的。後者則認為,馬英九雖然民意支持度極低,但仍有能力不時在外交方面有所突破。
自1990年代初期兩岸成立掌管對岸事務的行政部門(陸委會及國台辦)、透過非官方的兩會(海基會及海協會)展開協商談判以來,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孰輕孰重,一直是關心台灣國際空間的重要辯論議題。前外交部長錢復提出兩岸關係優先於外交關係的看法,一般民眾則大多認為兩者同樣重要,李登輝領導下的國民黨執政後期,及政黨輪替後的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顯然較重視外交關係。
李登輝總統的康乃爾大學之行,造成兩岸事務性協商中斷;陳水扁的「烽火外交」,不僅導致台灣邦交國數目減少,更對已陷於低潮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陳水扁上任之初,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仍有29個,儘管他出訪所有邦交國,甚至進行「迷航之旅」,但努力拚外交的結果,是8年後邦交國僅剩23個。在兩岸關係未能改善下,中華民國在非洲的邦交國由原先8個腰斬僅剩4個,歐洲除了梵蒂岡外,另一邦交國馬其頓也在與台灣建交兩年多後斷交;另外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也在2007年終止與中華民國超過一甲子的外交關係。
事實上,在兩岸政治經濟實力彼此消長下,台北要尋求國際空間而不被北京打壓,或繼續與對岸進行外交競逐,都有相當難度。國民黨在2008年重執政後,並沒有放棄台灣人民所想要的國際參與,但選擇以改善兩岸關係做為達成此目標的途徑。
若從過去5年多台灣對外關係的發展來看,兩岸關係的和緩及改善,確實讓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有所突破。儘管成果並非完全滿意,但可以接受。在連續5年由前副總統連戰代表馬英九總統出席APEC非正式領袖高峰會、與胡錦濤國家主席會面後,本月初另一位前任副總統蕭萬長承襲此模式,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會談,甚至與會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和行政院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也以官銜互相稱呼對方,而不再用看似禮貌、但實際上並不尊重對方的「先生」互稱。
雖然台灣尚未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成員,但至少自2005年以來使用「中華─台北」名義,每年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9月,台灣首次以「主席特別來賓」身分,出席3年一次的國際民航組織會員大會。兩岸關係改善不僅有助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組織,更讓雙方達成外交休兵的默契(台北仍然保有23個邦交國),也對台灣與亞太地區進行經貿整合是一項正數。2013年7月,紐西蘭成為第一個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非邦交國家,也為正在進行中與新加坡的經濟夥伴協定(ASTEP)添加有利因素。
《經濟學人》對台紐自由貿易協定簽署時,北京沒有提出抗議表示驚訝,認為這是值得注意的外交收穫(notable diplomatic coup)。另外,過去北京總是全力阻撓台北參與任何聯合國活動,因此能出席國際民航組織會議,應算是一項重大的收穫(major coup),唯一可惜的是台灣的「9月政爭」分散對這項成就應有的關注。
由於《經濟學人》曾在去年一篇報導中,還將馬英九形容為「頻頻出錯者」(bumbler),因此這兩篇對他在兩岸及外交方面成就的稱許,可視為客觀持平的觀察後所作的結論。看來民調低迷不振的馬英九,雖然在處理內政方面仍然「頻頻出錯」,但他所堅持的兩岸和解,還真的是為台灣開拓了一些國際空間,也讓台灣透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未來有機會參與區域的經貿整合。兩岸關係與台灣的國際空間確實不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經濟學人》看到這項可能,也算是對馬英九在這方面努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