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海底鐵路隧道完成對歐亞的嘉惠
2013-11-03 14:42:3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土耳其當局宣布,橫跨伊斯坦堡、連接歐洲─亞洲大陸的第一條海底鐵路隧道10月29日開通。這項畫時代的交通建設工程完工使用,正好歡慶土耳其共和國成立90周年。土國政府在財政並非寬裕、而歐美經濟表現堪慮的狀況下,不吝動用可觀的資金,排除各種困難,完成為國計民生、發展經濟所需的關鍵基礎設施,當局稱為「雙喜臨門」。而經命名為瑪麻雷(Marmaray)的海底鐵路隧道,更對亞歐提供助力,具有非常的貢獻,紐約時報則讚為「將在歷史上引起重大影響」。對於這樁盛事,東南亞國家不僅應有深入的認識,對於執政逾10年至今聲譽猶居於巔峰的土總理厄多岡,也宜多加了解他的風格和作為。
土耳其的國土,為博斯普魯斯海峽隔成2塊,隨著國家治理的需要,前已在海峽上建構橋樑連通。但是單憑橋樑,對於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是難以滿足的。因此不時有人提出以往奧圖曼帝國統治時期,執政蘇丹曾有從海底修築隧道的構想。近百年來,一般對此類說法,向以為是當權者的「美夢」。
到近年海峽交通壅塞,已至不堪的程度,遂又重提要修築博斯普魯斯海底隧道舊事。得厄多岡做了全面考慮,決定設綜合性的瑪麻雷計畫,以大規模的建造基礎設施立案。終促成當年蘇丹遺留的美夢,其決策魄力,和勇於突破的精神使美夢成真至為可嘉。
土官方公布的數據,博斯普魯斯海底鐵路隧道造價約40億美元,全長13.6公里,通行時間約4分鐘,海底鐵路每日載客量預計可達150萬人。除了土耳其人因隧道建成,得以承受便利與嘉惠外,更重要的是國際交通運輸,從這條海底隧道所可能得到的利益,甚至會超過土國人民。土國交通部長毅德里在隧道通車時,曾慨乎言之,瑪麻雷計畫將歐亞洲歷史性的絲路,連結起來。此屬於厄多岡大計畫中的建設,適足以改變多種面貌。
毅德里的說法並沒有逾分,於2006年11月間由聯合國促成的亞洲大鐵路(T r a n s - A s i aRailroad)」、又名為「鐵絲路(Iron Silk Road)」的計畫,其所以用鐵絲路命名,是由於昔日運送珍貴絲綢、香料、珠寶的亞歐貿易要道絲路。一貫以人力獸力經羊腸小道搬送,其後因形格勢禁而沒落。在事隔近6個世紀之後,於今改由鐵路東山再起,輸運現代資通訊產品等貨物相往還,遂有鐵絲路之名。經多年接觸,除了原有歐亞鐵路幹線,新的透過「大陸橋」形成的歐亞物流通道,也逐步展開活動。博斯普魯斯海底隧道,正是接通了另一條鐵絲路幹線的關鍵,將可充分發揮大運量作用。
從媒體傳播的信息,外界可得知目前有3條連接太平洋西海岸與大西洋東海岸的「亞歐大陸橋」鐵路。一是從俄羅斯海參崴起,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到荷蘭的鹿特丹港,也稱西伯利亞大陸橋,開通已久;二是從中國連雲港起經中亞哈薩克到荷蘭鹿特丹港,最近已告啟用;三是以中國深圳為起點,由昆明為樞紐,經緬甸、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並從土耳其進入歐洲,最終到鹿特丹港,橫貫亞歐21國。當初做第3歐亞大陸橋規畫時,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連接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隧道。現在大功告成,歐亞鐵絲路也就呼之欲出,陸路運輸快捷、安全、準時、大運量的優點,也指日可待了。
土國「雙喜臨門」,對東南亞更稱是大喜,將來第3歐亞大陸橋,會利用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機制下的泛亞鐵路西線。把亞洲南部和東南部聯接起來,使整個亞洲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第一次通過鐵路網絡聯繫起來。其於經貿發展的效能,豈是泛泛,單是較現在使用麻六甲海路 ,可縮短貨物行程3,000公里就夠可觀了。
由東盟操盤的「東盟-印、澳、紐、中、日、韓(10+6)自由貿易協定」正在啟談。當初對聯繫不易的考慮,也有了紓解的機會,海底鐵路隧道完成的嘉惠真是多多。而居於東盟運輸網路樞紐的泰國,要及時做好準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