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從「先經後政」跨進「經中有政」
2013-11-05 10:51:4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日前在廣西南寧「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針對兩岸政治議題表示,兩岸互動的程序是「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但就兩岸實際互動言,也會碰到「經中有政」、「易中有難」。「易中有難」易於理解和掌握;但「先經後政」如何轉化為「經中有政」,吳伯雄並未作出具體說明。吳伯雄會發此言必然有譜,即對兩岸互動,特別是兩岸未來如何處理涉及政治面的議題,傳達出可能的空間。
馬英九早就講過兩岸大三通和簽署兩岸經貿協議,都具有政治效應,不僅兩岸官員皆能參加商談,「白手套」愈來愈薄,官員互訪更是司空見慣。台灣的國際空間在馬英九任內較前幾年相對開拓也是事實。此一效應還包括今年10月初「習蕭會」後負責兩岸事務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和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的短暫會晤和以官銜互稱。然而,這些畢竟僅僅是政治效應,而非正式的政治對話。
前瞻兩岸未來發展,「經中有政」或許就是兩岸邁向政治接觸的中間地帶,也會是過渡性安排。唯有如此,「經中有政」才算真正有譜。把「經中有政」攤開來,就是兩岸從過去到未來,只要涉及公權力的經貿商談,都有政治。兩岸服貿協議和兩岸互設辦事處所以遲遲未能走出立法院就是政治干擾,換一個角度,正是政治效應在發作。
北京處理兩岸經貿問題,所以願意提供台商優惠,當然也是爭取台灣民心的政治考量,再如台灣擴大國際參與空間,就北京而言,這就涉及「一個中國」原則,北京可能提供的彈性空間和可能承擔的風險,無不涉及政治,也無不涉及兩岸的政治互信。如何積累政治互信就是當前兩岸最迫切也最需要排除障礙的政治議題。
「經中有政」的概括性很強,但也可能僅局限經貿議題中的政治考量。要進一步有譜,且能提升兩岸政治互信,當然還需要兩岸領導人的胸襟和器識。吳伯雄談「經中有政」,行前當然經由馬英九授權。從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得出的19條「共同建議」觀察,可謂包羅兩岸各方面的互動和交流,但就是不涉政治,這只能說,還需要創造兩岸政治議題的空間和規格。
雖然兩岸領導人的會面至今未見成熟,但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表示,只要有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都持積極開放態度。這是氛圍也是條件,要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無獨有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哈夫接著表示,她不知道媒體報導可能的特別會見,但總體而言,美國希望兩岸減少緊張、繼續努力改善關係。美國支持兩岸人民都能接受、解決分歧的和平方案。兩岸當局如何或何時進行政治對話,要由台海兩岸當局自行決定。
回溯10月初兩岸「習蕭會」,習近平拋出的政治訴求,「我們已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與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而且期待就在他和馬英九的任內進入政治議程,「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不僅要先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也要進一步鞏固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
如果說馬英九當時透過總統府發出的訊息表示,蕭萬長和習近平「這次會面具重大意義」,等於間接傳達馬英九已接收到習近平訊息,且給予正面回應。吳伯雄的「經中有政」至少可確認,馬英九雖未邁出更大步伐,但確實有心提升兩岸政治互信,而這也是形勢使然,就像綠營高雄市長陳菊主動現身山東省長郭樹清拜訪佛光山現場,有心創造接觸氛圍一般。兩岸領導人目前都寄希望對方的善意和彈性空間,但回過頭還是得從「經中有政」這個原則和管道,慢慢營造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政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