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歌手亮旗事件看認同分歧

2013-11-10 11:43:1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歌手張懸在英國倫敦演唱會中,拿起台灣歌迷帶來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引起現場一位大陸留學生歌迷抗議「今夜不談政治」,事件隨後引發兩岸網民論戰,一場本與政治無涉的音樂會,演變成兩岸統獨風波。大陸官媒已發評論,想為事件降溫。但此事讓不少人感受,兩岸和平統一若要成真,關係再往前推進,大陸就有必要慎重處理兩岸民眾的認同差異,既要有歷史記憶的銜接,也要有生活態度的弭合,如無法拉近彼此差異,還會有更多衝突,非僅政治分歧而已。
 
國旗事件發生在張懸身上,最痛心疾首的可能是台灣的統派人士。張懸是前僑委會委員長、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的女兒,屬台灣「外省家庭」,是島內政治標籤上的「統派」。至少部分統派人士曾寄望張懸能代唱出心聲,在統一上起一些正面作用,而不僅是她創作風格中對台灣現實的叛逆或對廣東烏坎村民的支持。
 
但這種出於統獨的泛政治思維看來錯了,張懸和任何在台灣生長的外省第二代,都有個人成長經驗和出國演唱的懷鄉思緒。張懸作為不以市場為唯一訴求的現代歌手,必然反權威,試問在台灣反權威的對象為誰,兩岸之間的威權又在那裡?
 
中華民國國旗和台灣烏龍茶、鳳梨酥,以及傳承中華文化的繁體字,都是台灣可自我區隔和文化象徵的寄託,而國旗正是最具政治和認同象徵的政治符號。台獨人士出國,就算打心眼不喜歡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 但只要有人打壓, 必然以此對抗。作為認同對抗的基點,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無形間隱然在海外整合了台灣的統獨;如果還有政黨輪替,這面旗幟獨派還須繼續接受。
 
一位大陸留學生在張懸演唱會現場高叫「今夜不談政治」,正是兩岸認同分歧、彼此對抗的反映。在兩岸統一的概念裡,不可能有兩面國旗,這當然是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認同不同。兩岸只能有一面旗,逼得人們無所選擇,彼此具排他性,更涉及政治、歷史的不同記憶。「今夜不談政治」反映了兩岸民眾對政治議題和政治對話的猜忌、反感,甚至聞之色變;這原非留學生,乃至兩岸人民身在海外所應承受之重。
 
在爭議後,張懸在現場及臉書回應說,「旗幟、鳳梨酥、台灣米、高山茶和繁體字,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它們都代表著我來的地方,我在哪裡看到它們,永遠都會是感激、認同和思念。」「我們的許多觀念是各自被教育或聽來的,所以我們有時會避免討論任何有不同立場的話題以為是尊重,但因此我們反而沒機會平靜下來,或是有機會互相了解。」這番回應應屬得體、可愛,留下許多引人思考的空間。
 
兩岸近年交流頻繁,但從這個事件看,雙方還有許多楚河漢界般的觀念差異和區隔。在泛政治的統獨概念裡,台灣每個人都有權獨立思想,拒絕權威,活得自由自在,就像張懸的理念一樣。但網路上的論戰,無謂的指責,如果連中華民國認同都成「台獨」,若因此出現積累效應,將是兩岸未來不可知的大陷阱和危機所在。
 
不可否認,台灣社會逐漸缺乏「兩岸都是中國人的認知」,北京始終否定「中華民國」是原因之一。如果有人指「中華民國是台獨」成大陸的普遍認知,台灣人即使稱「中華民國」,但如何能再自我認同為「中國人」?從孫中山革命、國共內戰、1949年後兩岸綜合實力的消長歷史,中華民國始終是現實上存在的政體,也是大陸老一輩中國人的共同記憶,它和台獨的區別很清楚,如果「暫維現狀」與和平漸進統一都變台獨了,不僅台灣很多人難自處,對兩岸將來要統一恐也不是好事。
 
張懸說得好,「失去誠心但真實的對話,我們再血脈相連也無法親近對方」,是無奈還是被迫選擇區隔,或許兩者兼有之。兩岸間若要區隔,從政治現況、法律基礎到社會發展所在多有,與其強調差異,不如尋求互補。兩岸領導人處理和平發展議題,不都強調雙贏嗎?如果沒有寬容,沒有同情和理解,又何來雙贏,遑論和平統一。張懸事件再次暴露兩岸分歧,若無法跨越,會成兩岸眼前的最大難題。
 
关键词:歌手亮旗事件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