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中改革成敗習近平責無旁貸

2013-11-11 11:04:5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承載中國13億人對國家富強夢想的中共18屆三中全會9日在北京開幕,外界預期將制定中國未來十年的經濟改革行動綱領,帶領中國進階入「升級版的中國」,躋身高科技富裕國家行列。中共在會前做足造勢工夫,尤其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釋放「會議所涉改革內容之廣、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的正面信息,更讓外界頗為期待。不過會議究竟將向外界呈現一幅甚麼樣的中國發展藍圖,須待12日閉會時發布的全會公報見真章。
 
此次會議被視為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里程碑之一,除呼應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35周年,也是「習(近平)李(克強)體制」上路一年來,首次就經濟改革提出總路線、總方針,成為檢驗中共新一代領導人改革誠意、魄力和駕馭能力的重要指標。尤其總書記習近平曾多次發表毛澤東式「左」傾言論,引起人們對他推行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的擔憂後,習更有必要藉會議證明他是改革者,不會「犯顛覆性錯誤」。
 
海內外觀察人士普遍預期,會議可能在土地、財稅、金融、戶籍、收入分配及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有新突破。然而,對中國民眾來說,期待其實很簡單,即「房價降下來,戶籍放開來,錢包鼓起來,不受約束的官員權力被放到籠子裡關起來」。
 
由於中共黨史上歷屆三中全會的示範效應,外界普遍對這次三中全會以更大力度和深度推進改革,寄予厚望。1978年鄧小平主導的11屆三中全會使中國結束長達數十年的階級鬥爭,撥亂反正,走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道路,開始長達30餘年的經濟高增速階段,使5億人脫貧,讓中國一躍成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84年12屆三中全會打破計畫經濟體制,開啟中國走向商品經濟之路。1993年江澤民主導的14屆三中全會,對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作全面表述。2003年胡錦濤主導的16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說法,但改革措施並無大突破,使胡溫體制十年被批評為「荒廢的十年」。有人歸咎前任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對胡溫掣肘,使胡直到下台都未真正掌握實權,因此難以縱橫捭闔,揮灑自如。
 
中國過去30餘年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廉價出口和煤炭等廉價資源促進增長,但隨著工資增加、全球經濟萎靡,公眾對環境和污染關切日益增高,總體經濟戰略亟需重新審視調整;數十年飛速增長積累的經濟和社會失衡、矛盾擴大,也使中共領導層無處可避,須以實際行動從根本上紓緩日增的維穩壓力。
 
全會預計將在商業銀行民營化、金融要素市場化這兩大金融改革關鍵作全面部署;在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方面會有進展,但國企改革例如分拆電訊、石油、煙草等壟斷央企,由於涉及打破現有利益格局,觸動地方權貴既得利益,將不可避免遭到利益集團反對。
 
由於當前改革已進入真正「深水區」,再無石頭可摸著過河,要改革就得與當今權貴和利益集團進行本質上是左手搏右手的較量,已有不少觀察家對全會前途悲觀,認為會議雖涉及面廣,但只會「動小手術」,推出有限的改革,在原本基礎上調整,不會觸及深層次問題,政治改革更完全不會列入議程。這種「只經不政」或「重經輕政」的策略能否奏效?有限度的經濟、社會改革能否解決根本問題,都在未定之天。
 
儘管如此,三中全會若土地改革方面能取得進展,仍是值得肯定的進展。若能把農村集體土地入市作為新一輪土地改革突破口,不僅克服現行土地制度多種積弊,釋放「改革紅利」,也能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配合戶籍制度改革,有效地化解大陸當前社會矛盾。
 
習近平與歷任總書記最大不同,是上台一年就穩攬黨、政、軍大權,最具威脅的政敵薄熙來被鏟除,斷無任何藉口再步胡溫後塵,拖延蹉跎。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與要求政治、社會與經濟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嚴峻的現實正在倒逼當局必須回應,作出改革,慎防未來十年成為多事和另一個蹉跎的十年。
 
关键词:中共三中改革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