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平庸」中顯深化改革決心
2013-11-14 10:53:4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令人矚目的中共18屆三中全會閉幕了,會議公報卻引來海內外輿論一片嘆息和失望聲,因為決定未來十年中國改革總藍圖的文件,沒有可引爆歡呼和令人驚艷的重大決定。除了新設國安會,可能更著力「維穩」或因應隨時爆發的釣島或南海危機是亮點外,「政左經右」或「重經輕政」廣受詬病。但總體看來,深化經濟改革的決心仍值得期待,只是會前外界廣泛關注的383改革方案語焉不詳,打破國企壟斷等可能因太子黨反對而夭折,深化經濟改革或須靠「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日後一一落實。
外界對三中的失望或源於兩個因素:一是會前中央領導多次放風,謂三中「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足以奠定實現中國夢的堅實框架和前進軌道,拉高外界的期待;二是海內外輿論有感於習李體制上任後鐵腕反貪打老虎、建立上海自貿區等魄力,期待三中能立竿見影,一舉解決貪汙腐敗、貧富差距、國進民退、司法不公、社會保險不足等眾多弊病。但這些主觀期待從5500多字的綱領性、原則性公報中,尚找不到明確具體承諾,只能說,要檢證習李體制的擘畫能力和作為,須拭目以待,觀其後效。
從公報內容和措詞看,充分體現習近平的「後30年不能否定前30年」原則,有人認為已無形中否定了11屆三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即多少「平反」了毛澤東和文革,刻意規避政改,都是被質疑「政左」的主因,或屬習近平鞏固中共執政、向左派妥協的多重考量結果。所謂「不走邪路」「不會易幟」則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強化中共專制,但藉專制體制來深化市場經濟發展,這是「經右」。「政左經右」彼此矛盾,是權宜、掩護或過渡?能否行得通?都是外界質疑之處。
設立國安會是三中全會最讓人眼睛一亮,也具戰略意義的新舉措。隨著美日對中國的圍堵加劇,東亞局勢詭譎緊張,反制疆獨、藏獨甚至台獨,對抗新興的境內恐怖主義,因應釣島情勢惡化劇變,中共政法委機制降級導致維穩領導力弱化,江澤民時代即提出構想的國安會機制終於成形。中國堅持不走西方體制道路,但國安會卻是美、俄行之有年,日本近期也將設立的機制。這個統轄外交、國防、情報、公安武警、司法、二砲等單位的國安會,將成北京的「超級單位」,是習近平掌控國家機器,發揮外交、軍事、情報等影響力的最重要機制,也顯示北京在為大國崛起作全球戰略部署。這個國安會讓人聯想美國白宮的影子,坦言之,就是仿效西方政府的機制。
此外,即將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表明「改革不能停止」的決策思路,納入體制架構以保證改革深化、落實各種重要舉措。依常理推斷,李克強或將主掌這個任務偏重經濟的改革小組,發揮所長。
政治體制改革既無法在短期內實現,深化體制改革的重點自然在經濟方面,且顯然還是兩條腿走路,一是強化市場經濟的體制完善,一是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如何平衡雙軌制發展,防止官商勾結弊病加重,反腐肅貪仍將是棘手的要務。王岐山抓反腐,也成以行政改革代替政治改革的最重要角色。
私營企業家在三中全會前軟硬兼施,利用各種方法傳遞訊息,包括李嘉誠套現出走內地、馬雲要求鬆綁、柳傳志要求減少政治干預,都是期待中央決策層讓企業家擺脫貪官挾制,以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企業合法經營發展,結束「國進民退」局面。但從全會結果看,既得利益集團,尤其主導多數國企的太子黨仍是挑動不得的勢力,以致見妥協退讓的痕跡。
總之,三中全會未見「空前」改革舉措,但習李體制要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平衡各種勢力,依然是「前所未有」的實驗和挑戰。即使習已總攬黨政軍大權,但似乎仍在摸著石頭過河,採取漸進、且戰且走的策略。習近平總攬國安、李克強統轄經改、王岐山抓反腐,這個「鐵三角組合」應有很多好戲在後頭,外界不妨以耐心等待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