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菲災民美中搞救災政治?

2013-11-16 10:40:2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菲律賓遭「海燕」颱風侵襲,近4460人死亡、1100萬人受災,全球22國紛紛伸援手。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14日抵災區救援,中國政府最初向菲國提供10萬美元現金人道援助,三天後再追加1000萬人民幣救災物資。相對於中國的財政實力和地緣關係,對菲國救災是否刻意「克制」節約,北京環球時報社評質疑,外媒更議論紛紛;人道救援重要,或對「敵意的」菲律賓不必慷慨,成了爭論焦點。
 
「紐約時報」說,南海持續緊張、中菲對若干島嶼主權爭議下,中國對菲律賓援助較過去災難援助少很多。去年風暴襲菲,中國提供100萬美元援助,今年中國援菲僅和越南金額一樣。而美國提供2000萬美元、英國提供960萬美元物資、澳洲承諾捐938萬美元。華爾街日報說,中國政府想在大國責任與國內反對援菲,以及同樣受災的南方省份之間尋求平衡。BBC直言,中國「錯失展示寬宏大量的機會」。網路雜誌《突破防衛》更挑明,中國軍隊未出動救災,實際上也沒這個能力,至少不具備美國的救災速度和規模,美國擁有的海空實力更是中國所無,中國想幫忙,菲律賓可能也不願接受。
 
這些敘述、挑撥或譏評各有立場,美中對菲救災無形中也在彰顯兩國不同的地緣戰略考量,進而影響自身形象地位;從國家實力看,也是軍方動員能量、海空軍和國家綜合實力的競比。
 
菲律賓曾是美國託管地,如今是美國抗衡中國的堅強盟邦。美國重返亞洲或再平衡亞洲戰略下,即使本身財政困難,借債度日,都不能不出動軍隊援菲。這也是美國二戰後扮演「世界警察」的傳統,譬如海地2010年大地震,美國也出動航母和醫療船馳援。美軍既把西太平洋視為地盤,積極發展與東盟國家關係,大力援濟菲國理所當然。
 
相對美國馳援的規模和速度,北京的應對確有故意「冷遇」菲律賓意味。中菲60多年來的島嶼主權爭執、去年4月黃岩島軍艦對峙、菲國甘作美國馬前卒等,都影響北京援助意願和力度。加上近期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憑藉美國撐腰,領土爭議上態度桀驁不馴,對香港人質事件拒不道歉,迄今未賠償處理;今年5月菲國公務船又用機槍掃射台灣漁船「廣大興號」等,都使北京無法擺脫民族主義立場看問題。
 
正如親北京學者所言,中國對菲援助無需與其他國家攀比,只要掌握好分寸即可,何況菲國可能不買帳,或重演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中國捐贈物資卻遭日本阻撓,甚至要檢查產品是否符合標準,讓北京出手格外謹慎。這次「小氣」應對,也贏得大陸民眾一面倒的讚許。實則,就中國落實成為亞洲國家領袖、成就大國地位或盡大國國際義務,北京卻在冒「贏得面子、輸了裡子」的風險。
 
人道救濟本應超越政治,生命至上、維護人類生存尊嚴,國家互助,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等,都是普世價值。中國身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自期為亞洲首強,全球更有所謂美中G2的期許,中美兩個最具影響力國家便應協力救難,扶持小國。「大國責任」既是榮耀也是義務,尤其對亞洲國家,中國如何爭取鄰近國家尊敬而非畏懼,正是和平崛起精義所在。救災如被過多政治因素左右,反易被國際社會非議,可能得不償失。
 
或許國際外交和救災也講究對等原則,量力而為。汶川大地震菲律賓只派醫療隊救援,未有實質捐款;美國也僅捐50萬美元,台灣政府和民間卻合捐6500萬美元,大小不對稱的結果,印證美國當時也刻意「克制」。理由為何,不難想像。
 
但救災成為國家總體戰略考量一環絕非常態,自然災害各國難免遇上,如今地球暖化,災害頻仍,人類已成「地球村」,遇災時中美如能聯手,超越國界、種族,捐棄政治壁壘和成見,如同「廣大興」受難漁民家屬說的,要把救人民和政府態度分開考量,這種大愛和無私,才是世界文明的提升。「今天我幫人,明天人幫我」,道理很淺顯。美國藉救災凸顯其戰略優勢和正義形象,中國如過度遷就國內民意甚或民粹思潮,反將失去扭轉劣勢的良機,也失去自身的地緣優勢和展現大國氣度的機會。
 
关键词:救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