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權推改革 習近平樹權威、學老鄧
2013-11-18 11:04:5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15日公布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決定」全文,具體闡釋改革內容和方向,涉及的重大問題和舉措共15個領域、60個具體任務,可說內容豐富,改革力度空前,一掃先前外界認為全會公報模糊晦澀的陰影。這份規劃藍圖是近十年來中國最具雄心的改革計畫,回應原先人們對三中全會的期待,也展現習李新政道路規畫的歷史意義。新華社同日也發表習近平對全會決定設置兩個統籌全局新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說明,多少有助外界瞭解中共領導層的思路軌跡。
去年11月15日習近平接替胡錦濤,擔任中共總書記,「新君」上任整整一年後,中共發表三中全會「決定」 全文,他且親自說明設置兩機構是「當務之急」,是「關係全局重大戰略部署」,可視為他以新強人姿態開展新局面的宣示,如能履行落實,改革深度和廣度的確空前,無怪乎已有外媒指他在踵步鄧小平後塵,想創立個人豐功偉績。
改革方案新設兩個超級的集權機構,外界質疑較少的是「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針對「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爭議則較多。尤其公報中設置理由有關社會治理段落,許多自由派公知們懷疑,未來國安會表面因應對外複雜的安全情勢,實則將以對內安全維穩為重心,「安內重於攘外」,將導致壓制言論、緊縮控制,不利社會發展。國安會未來將以超級政治權威,綜合運用手段,維護國內秩序穩定。所謂「政左經右」的政左不是轉向毛左,或馬克思之左,而是「形左實右」的政治法西斯化。
批評者更指出,三中全會是習近平兩個集權:從地方集權到中央,再集權到他個人。兩個超級機構加上中紀委配合嚴格執行黨紀,黨的集體領導轉向個人絕對權威,確立國家主席的領袖體制。江澤民、胡錦濤做不到的權威,習近平一年內就基本達成了。過去20年來常委集體領導制已受到挑戰,所謂「七位(常委)集體總統制」將向實權化的國家主席讓位。
或許習近平也立即感受到外界批評,或諷刺他想恢復清朝雍正皇帝「軍機處」,想做「雍正大帝第二」或俄羅斯「普亭大帝第二」,所以他15日提出解釋:「中國面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現在)安全體制不能適應國安需要,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已是當務之急」。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部門往往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建立更高層面的領導機制全面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中共領導和中國主流社會都意識到,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危機非常深重,黨政官僚腐敗嚴重,社會、民族矛盾激化,官方意識形態破產,民眾對黨和政府深度不信任,共產黨統治合法性正大幅下降。習近平9月曾向黨內人士表示,全面改革的需要是問題倒逼出來的。胡溫改革停滯,十年荒廢的制度原因,在於中共政治是派系政治,派系疊合,人事複雜,既得利益固化,政治結構破碎化。常委集體領導,分管條塊,不容插手,爭功諉過,權威喪失。很明顯,中共已到了不先樹立超然的改革權威,集大權於一身,即使習李體制有強烈改革願望,也很難推動。
80年代最早提倡「新權威主義」的吳稼祥,對習近平集大權、利改革的戰略,抱持審慎樂觀態度,值得外界參考。他認為,改革總目標是公報中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比政治體制改革概念更大,「要改革,全方面解放,就需要加強領導」。中國社會是政治優先的社會,人人先考慮政治關係,權力之間必有派系鬥爭,習李上台處於需要磨合各種派系,新舊領導能成立集權機構,迅速公布內容廣泛的決定,展現改革的決心和意志,外界應該給予寬容的時空實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