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經濟變革 用10年超越過去20年
2013-11-19 10:41:2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當局15日公布中共三中全會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全文公布後,質疑中國改革決心的疑慮大概已祛除大半,「改革」與「開放」字眼貫穿全文,顯見中國領導人已認知中國已到了非改革不可階段,須拿出大魄力和大決心深化改革。
習近平與李克強接任中國領導人後,大陸經濟成長馬上呈現放緩,金融及地方債務也出現紛亂現象,這些棘手問題所以產生,對新領導人而言,可說不幸,但也可說是新契機。說不幸係指這些問題實因上一任領導人胡錦濤及溫家寶,採取盲目擴張財政及貨幣政策,所留下的後遺症。習近平在今年G20峰會及其他場合,不只一次說明,中國面臨的地方債務及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而這些問題,倘若今日不處理,一定會在未來十年內,釀成更大風暴。
說這是新契機,便是指改革而言。倘若我們對比過去台灣發展的經驗,台灣也是在人均GDP達6000美元左右時(1980年中期),面臨結構轉型和改革的壓力,不僅在經濟上,政治上也如此,也許未來十年,習近平與李克強也會面臨相同的經歷。中國第一次改革在1978年,發展模式是運用人口紅利及引進加工出口模式,投資及開發持續循環,結果產生內外、區域、公私、階級及製造服務行業間的結構問題,之前胡溫時期也知道調結構的重要,但顯然方法有誤,毫無成效。
這次三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主軸轉為體制改革與既有管制的開放,透過市場力量,及去除市場間的管制,才能使資源效率使用及平衡發展。也就是說,過去仍以成長為主軸的「十二五規畫」推動,只會使過去結構性問題更加惡化,而此次三中全面深化改革改弦易轍,也確立了習李與過去20年截然不同的施政方向。
在基本經濟制度上,雖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文中,仍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過,該文也說明,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及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也就是說,把非公有制經濟提升至與公有制相當重要的位階;在市場機制上,強調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同時,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上,亦強調要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亦即,當價格及資源分配是由市場機制決定時,過去所產生的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等大頭症現象,應可獲得紓解。
三中的決定全文中,更直接說明,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製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台,推進部門信息共享。這樣的論述等同直接說明,未來十年將揚棄過去「促成長」的核心政策,並進一步規範及透明化地方財政問題。
至於大家所關注的對外經濟改革開放,除了將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外,也將運用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試點,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另外,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上,強調改革市場准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管理體制,加快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這些新議題的強調,似乎也是對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回應。總之,第18屆三中全會之後的中國,未來十年的變革,層面之廣、結構性變化之大、影響之深,可能會超越過去20年,習李改革能否落實成功?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