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之爭僵局 考驗台灣社會品質
2013-11-25 12:23:0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王之爭隨著台北地方法院12月4日將就立法院長王金平的黨籍確認案開庭審理,即將再次搬上檯面。台北日昨傳出國民黨考紀委員會建議願重審王金平的黨籍案,甚至有大老建議可在法院當庭和解。國民黨中央則有馬英九提三條件說:一,王金平公開道歉;二,推動「妨礙司法罪」立法;三,改革國會。如王答應,馬英九也願意為造成黨內動盪道歉。但王金平方面已拒絕,看來事件還是僵局,幾乎無從破解。
今年9月以來,王金平的司法關說案愈滾愈大也愈複雜,傳說有「七大老」出面勸和,馬英九也曾指示研擬如何為王金平黨籍解套。但馬英九的三條件讓「七大老」無功而返。支持王金平的立委甚至說,沒有關說,何來道歉。走到這一步,雙方只有法院見。
從七大老勸和、考紀會提解套案到法院即將開庭,國民黨內的一場黨紀和司法大戰即將開鑼。最具對照意義的是,馬英九作為「原告」竟成「被告」;王金平從「被告」,居然轉成「原告」,這還不涉及「監聽」案外案,檢察總長黃世銘被起訴,遭人譏評為「法匠」的馬英九,親上火線作為黨紀大是大非的「原告」,瞬間反陷入被動。
從黨內不斷傳出要為王金平解套,馬英九也接受勸解,指示研擬可行辦法,顯示馬英九對法院如何判決並無信心;相對於「被告」王金平挾假處分的勝利姿態,只要情勢不變,似大有勝算。難道這就是國民黨的政治生態?但若拿藍綠陣營處理司法關說及「監聽案」態度作比較,綠營對司法關說幾無任何批判,態度和表現比國民黨更沉淪、更無是非。
長期陷溺在爾虞我詐、黨同伐異和權謀陰影下的台灣媒體和社會,極易通過妖魔化對手的思維和行事方式,認定馬、王兩人間所有爭執不過是權力鬥爭。但司法關說演變為對司法的「關切」,且王金平是為反對黨國會黨鞭柯建銘利益服務,卻少有人質疑王金平行為是否符合大是大非。
王金平為特殊「選民」(立委選舉院長)服務的同時,其實也坐實法院是執政黨開的說法,反對黨無法關切的對象,王金平幾通電話即可擺平,這是什麼道理?馬英九期待司法改革又從何落實?同理,這還坐實王金平長袖善舞,比權錢可通鬼神的本事更高一籌。國民黨身為執政黨,不分區立委兼立法院長帶頭「關切」司法,若這是台灣政治生態的「正常」,人脈和人情網絡位階遠高於制度運作和程序正義,豈不可悲!
馬英九為王金平黨籍案解套的相對條件除道歉外,還有國會改革和司法關說罪入法。這原是不分藍綠,應被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和公共論壇知識群體歡迎,但自馬王之爭爆發以來,完全看不到類似的社會運動呼應,更少有人關切國會改革或支持司法獨立。這若是「葉公好龍」,台灣民主政治前景堪虞。政治生態決定政治品質,進而決定國家和社會品質,這無論如何都是台灣的危機!
王金平的黨員資格其實無關民生和社會福祉,台灣社會看待馬王之爭若不能釐清其間的大是大非,若不能在正邪之間有明確選擇,馬英九當然得承受失敗和譏笑嘲弄,甚至在卸任後成為不折不扣的「被告」。12月4日台北地方法院開庭,或還有連番好戲上演,假處分的前例不僅反映台灣的政治生態,要害更在法官是否媚俗、司法能否真正獨立,癥結都在於此。
國民黨大老出面勸和總要有個價值判斷,除「大是大非」外,又如何面對選民。這是雙面刃,即黨內勸和黨外將如何看待,藍綠選民又如何看待?黨內大老勸和若無是非心,只能是濫好人,也只能為見不得人的既得利益服務,從而陷入台灣政治生態沉淪的共犯結構。以台灣當前政治生態,王金平似乎占上風,「七大老」究竟是勸和還是施壓,看來也難分清楚了。
不論馬王之爭結果為何,整件官司愈拖愈無「大是大非」可言,馬若為黨內團結選擇退讓,瞬間亦失去其道德高度和歷史地位。悲劇還出在馬英九的堅持未必能調整國民黨體質,王金平如勝出只會更讓國民黨墮落、台灣社會也沉淪。還能寄望台灣司法獨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