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亞洲行 能否化解爭議?
2013-12-02 10:53:1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副總統拜登(12月1日)啟程訪問亞洲,受到中國日前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引發美、日、韓與中國間的緊張關係影響,想必白登此行最急迫目的,是希望化解各國間對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爭議。依目前情勢看,中國態度對比一開始時「言語威脅」,立場似有所軟化。不僅對美日韓軍機進入識別區,僅表示「予以監視」,解放軍也進一步澄清表示,東海防空識別區「不是領空」,不意味會對進入區域的外國航空器立即採取軍事行動;而另一方面,美國雖仍強調不接受中國識別區的宣示,卻建議美國民航機遵循中國要求,在飛經該區前先知會中國,顯示中美兩國均有意化解爭議。
但反倒是日本與南韓態度仍激烈,日本防衛大臣重申不和中國談判的立場,自民黨內也向安倍首相遞交要求中國立即撤銷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決議文;而南韓政府則決定,對擴大南韓防空識別區向南延伸到離於島(大陸稱「蘇岩礁」)上空的必要性達成共識,最快將在本月公布具體方案。看來拜登之行,不是與中國說好就行,還得顧及日韓兩國的「被威脅感」。
拜登亞洲行,除了負有化解東海防空識別區爭議的任務外,「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亦是另一重點。事實上,早在月初白宮發表新聞稿時,就特別指出,拜登將與日方高層討論美日兩國TPP諮商的進展(包括汽車及保險業等的開放範圍),希望加強日方達成目標的力度。美方希望TPP協定能在年底前如期出爐,提高亞太區其他國家參與協商與瞭解協定內容的興趣。
就在拜登出訪前夕,南韓也正式表達加入TPP談判意願,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馬上表示歡迎,不過,TPP面臨年底前結束談判的時間壓力,美國尚未通知國會,僅表示會在適當時間與南韓諮商。也就是說,TPP談判雖仍未完成,便已給亞洲第四大經濟體南韓莫大參與興趣,顯然南韓應已認定TPP成局已定,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同理,TPP談判若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美國所指可引起其他國家的興趣(更精確地說應是壓力),這個「其他國家」當然也包含甚至直指中國。
因此,拜登亞洲行,更重要的任務還包括要確保TPP談判能順利完成。如果不成,美國領袖亞洲行還有第二波,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萊斯(Susan Rice)11月20日在喬治城大學以「美國在亞洲的未來」為題發表演說時,強調亞太再平衡仍是歐巴馬外交政策基石,歐巴馬預定明年4月訪問亞洲,不管全球有多少熱點,美國將持續深化對這個關鍵地區的承諾,「美國的承諾,不會幾個月或幾年後就失效。美國可靠、忠貞、堅定與穩定,是長期夥伴」。萊斯也強調,美國會兌現承諾,將大部分海軍力量在2020年前部署到亞洲,並推進TPP,希望藉此形塑亞洲新秩序。
只是,因應美國海軍及TPP所形塑的亞洲新秩序布局,中國貿然片面的軍事宣告,以及在經濟上處處與美國唱反調,真的是好的因應之道嗎?片面軍事宣告所引起周邊國家的疑慮,就不必提了。在經濟上,中國也知悉與反對類似TPP這類區域整合,因為它基本上具排他性,對落實真正全球自由貿易,實屬不利。更矛盾的是,中國又想以另一個區域FTA(RCEP)來對抗TPP,但顯然無效。
北京何不反向思考,以更大的自由貿易範圍破除美國的圍堵。照理說,成就世界貿易組織(WTO)是化解區域FTA最佳途徑,年底WTO第九屆部長會議將在印尼召開,但中國對擴大資訊技術協定(ITA),竟然將256項擴增項目的一半以上產品,列為敏感性產品,導致談判破局。中國此舉讓各國談判代表感到錯愕的程度,絕不亞於東海防空識別區事件。
因此,美國的亞洲新秩序成敗與否,關鍵不在美國領導人的亞洲行成功或不成功,而在中國是否會持續出現類似片面、令人錯愕的暴衝式舉止。美國和其亞洲盟邦的努力,將尋求建立連串國際政經機制,重組亞洲新秩序,中國既無法排除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要跟上或停留於機制之外,也是北京期待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成敗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