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想打造兩岸超穩定結構
2013-12-04 11:31:3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總統日前向駐台灣外籍記者表示,他現在設計的兩岸關係,是希望打造超穩定結構,期待兩岸和平繁榮與永續發展。「超穩定結構」是個新提法;但超穩定結構不能只是形容詞,需有具體內容,至少要有兩岸共識,有能力承受外部環境挑戰。近日北京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對台灣就是個新考驗。
東海防空識別區引發美日抗議,台灣官方雖有不滿,但未公開表態,正是馬英九「和中、親美、友日」策略的體現,希望置身爭議之外,在中、美、日三者間取得某種平衡關係,爭取台灣最大利益。但台灣民航局長沈啟2日在立法院答詢,險些打破這個局面。她說,在台北飛航情報區與日本防空識別區重疊處,即使台灣航班向日本事先提交飛航計畫,日本軍機仍干擾甚至攔截台灣方民航機,2009年至2012年來,至少41次。後來改口說是「疑似攔截」,最後修正為「最近無攔截」,似乎反映台灣表態困難、不想得罪美日,或作「有利」北京宣布成立識別區的微妙處境。
北京新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美國、日本和南韓都無預警派軍機飛進識別區測試,馬英九卻以無涉主權,同意飛向中國大陸的民航機向大陸提交飛航計畫;但台北國防部透露,過去一周,台灣戰機也飛進東海防空識別兩岸重疊區偵巡,多達20多架次。這些動作依然兩邊「平衡」,要解釋成「跟進」美日測試大陸,或解釋為過去就有「例行巡偵」都可以。
而中國航母「遼寧號」艦隊日前南巡演練,美日和東亞國家都視為警訊,艦隊最後未從台灣東部海域通過,改走海峽中線偏大陸一方航線,且未擺戰鬥隊形,而是「無害通過」,北京似也想傳達對台灣的某種善意或尊重。凡此種種,似乎代表兩岸都在努力鞏固彼此間的穩定關係,勿受外國態度或北京與外國爭拗的新變因影響。
打造兩岸超穩定結構,可視為馬英九暫不統一,只繼續改善兩岸關係的目標,但超穩定結構打造不易。以島內藍綠認同分歧,並因認同分歧帶來的不同認知,從何打造超穩定結構。馬英九身為領導人,有權責承擔兩岸和平發展,從兩岸大三通到目前走得不很順遂的ECFA,其實可感受到他尋求兩岸和平發展的壓力很大,特別是來自在野黨的挑釁。
過去馬英九偏向以否定語態表述兩岸關係,例如「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或「不統、不獨、不武」。正因是「否定」表述,缺乏積極開拓兩岸關係的動能,相對偏重於防禦面,但求維持現狀為滿足。譬如一再強調「先經後政」,最近強調兩岸政治協議簽訂前須經公民投票,等同拒絕北京的政治對話呼籲。很難想像單憑兩岸經貿現況,能使兩岸進入超穩定境界。
就現實面衡量,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談判何時有進展,服貿協定何時能走出立法院,短期內排除障礙並不樂觀。兩岸超穩定結構如何處理兩岸體制差異,更是絕大考驗,也是島內反對陣營阻攔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大藉口,每每訴諸民主體制以為對抗。即以兩岸當前最基本政治基礎「九二共識」言,非僅綠營否認,兩岸對「九二共識」的解釋也各有不同側重,基礎並不堅實。
日前甘比亞與台灣斷交,北京聲明事先毫不知情,外傳若干台灣邦交國意圖轉向遭北京拒絕,馬英九認為活路外交仍要走下去,依恃的也是這種超穩定結構。台灣難充分掌握沒有第二個甘比亞,外交方面有賴北京協助更多,使打造兩岸超穩定結構需靠北京的合作,才能奏功。
依馬英九兩岸超穩定結構的期待,要讓兩岸人民和平相處與互動,共同振興中華,北京可以接受,但周邊國家及美日又如何看待?絕對是個問號。北京當然不可能沒有更多期待,習近平向蕭萬長傳達,兩岸政治分歧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對馬英九當然是壓力,馬若真以公民投票應對,是否出現不可測後果固不可知,但可確認北京不能接受,也絕非打造超穩定結構所能承受。而未來台灣若再政黨輪替,兩岸變數只會增加。
打造兩岸超穩定結構不能淪為「永久維持現狀」的代名詞,這也是馬英九難突破的罩門,與民調支持度偏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