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日空識區交鋒 反壓縮台灣空間
2013-12-06 11:32:4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宣布畫定東海防空識別區以來,美、日、韓都有非比尋常反應,日本態度尤其激烈;但美國副總統拜登訪問日本突見轉彎,先前華府建議美籍民航機基於旅客安全,向中方提交飛航報告,接著拜登拒絕日本提出的反東海識別區聯合聲明。日本另兩項要求:中方撤銷東海防空識別區、民航機不必向中方提飛航報告,都未被美方採納。
美國態度為什麼急轉彎,在未揭破底牌前,可推估拜登出訪北京當然不宜帶著敵意;其次,美日聯手對付中國只會增加東亞海域安全風險,並不符合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利益的理性判斷;況且美國在東亞短期內並無和中國全面攤牌的必要。最重要的是,美國不願被日本極右派牽著鼻子走,造成主客易勢局面。
美國的急轉彎當然也和中方反應有直接關係,至少中方已澄清防空識別區不等同領空,不具針對性,當然也不是針對美國。這讓美國有轉彎空間,況且美國軍機已無害通過中方畫定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並未出現美國擔憂的緊張或誤判情況。
美中既皆擺出彈性和可調整姿態,恰恰凸顯日本面對中國崛起顯現的防備和好戰性格,美國當然不可能同意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多少須思防備,美日聯手對付中國的態勢隨之逆轉。這同時也說明,美國處在日本和中國之間,須尋求最大利益,難免出現鐘擺效應;為安撫日本失落感,也為美國在東亞整體利益著想,美國必然還會出現另一波不利中國的逆轉,但一切皆以美國能否主導情勢為前提。
中美日三方博弈迄今,果如本報在事件之初所指出,北京建立防空識別區在給中國海空軍巡邏強化法制依據,遏制安倍得寸進尺,並宣示「以戰止戰」決心,最終目的在說服美國,協助遏制安倍的冒進策略。如今看來,北京策略似乎泰半成功了。
反觀台灣朝野,基本跟著美國和日本選擇立場,台北一開始即採防禦和批判態度。但是在立院朝野對答中,台北民航局長沈啟驚爆,日本戰機曾長期干擾台灣民航機飛行,雖然台方民航機提出飛航計畫也不管用,日方軍機行動不僅是干擾,且很危險。
沈啟的話傳達三個面向。一是日本自視其防空識別區「不可侵犯」;二是循日本要求提飛航計畫,仍受干擾,這是對台灣民航機可能暗藏其他動機的不信任,關鍵更在台日也有釣魚台主權之爭;三是日方軍機的危險動作,完全無視台灣空軍保護民航機安全的任務。如果這不是對台灣霸道,以及日本軍國主義性格,實無其他更好解釋。
沈啟說了實話,台灣軍方態度又如何?台灣朝野似乎都忘了去年7月,台灣海軍168艦隊長張鳳強少將把艦隊駛出台方防空識別區,進入日本畫定的識別區,但絕對屬公海海域,卻引來日方「關切」。海軍以違反操演紀律記張鳳強大過,這是台灣軍方「可恥」的紀錄。
張鳳強案後續發展是另回事,但可確認,日本防空識別區屬公海,台灣海軍卻不得跨越雷池半步。2010年1月,日本東向擴大防空識別區,已危及台灣領空主權,但都在美日強大壓力下成為既定事實。依日本對待台灣民航機和海軍艦艇態度,相信台灣軍機想在日本防空識別區活動,不可能被日本容忍。諷刺的是,日本和台灣之間的防空識別區南北垂直線,最初是美軍畫定,馬英九的「和中、親美、友日」走到這一步,事實證明日本環節對台灣最不可靠。
若論防空識別區的畫定前後序列,中國大陸落後幾近半世紀。即美、日都自行畫定且有後續擴充後,中國才設置,美日卻以安全和破壞現狀為由不承認中國畫設,非僅是歧視,且具敵意和惡意。
拜登不同意安倍的極右主張算是修正了先前態度,同理,美國為維繫東亞霸權,更不會樂見中國崛起,在中日之間尋求動態平衡,維護美國利益,才是美國的基本態度。台灣政壇常謂處在大陸和美日之間,要謹慎選邊,才能兩面討好。但正因兩岸關係,美國和日本的終極戰略思維,根本不會同意台灣有「魚與熊掌」兼得的機會,最後只會壓縮台灣的空間。從這個角度看,「和中、親美、友日」策略,其實已在這波強權交鋒中破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