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校」加「虎媽」教育成功的秘訣
2013-12-11 10:39:4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每隔3年公布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日前發表2012年報告,又引起美國一片感嘆。反省美國、英國和東亞教育品質差距拉大的原因,簡單的結論就是,「虎校加虎媽」是東亞國家孩子成功的秘訣;而見賢思齊,善用堅持,貫徹到底,是改善教育品質的不二法門。
這項計畫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部門主持進行,覆蓋最大(包含四分之三全球經濟發達區域)的中學教育品質調查。2000年首次發表32國家的測試成果,如今已繼續公布5次。參加測試的國家和地區擴增至65個,超過50萬名15歲學生參加。它測試一個大體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應掌握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的「素養」。換言之,不是學生掌握多少學科知識,而是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否運用這些知識技能概念,日後在社會上發揮。它是定期、動態、長期追蹤、文化中立的國際大型評估,充分建立調查結果的權威和可靠性。所以每次公布都引起各方關注。
2009年,上海在3項成績都拿到冠軍,震驚世界。2012年上海再度蟬聯「三冠王」。而香港、新加坡分別得到3項亞軍和季軍。日本閱讀和科學第4,台灣數學第4,閱讀第8。上海學生的數學水平比其他OECD國家學生的平均水平領先3年。美國學生數學排名第26位,未達到OECD的平均水平,閱讀排第17、科學排第21位。
美國教育投資居世界前列,每位學生每年花費11萬5000美元,可是成績卻平平,與匈牙利、立陶宛和越南相近。特別讓美國人難過的是,美國學生把概念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上很低,25%學生數學過不了關;只有7%美國學生能達兩項科學項目的最高水準,但17%芬蘭學生能做,而27%上海學生做到了。
上海學生怎麼有如此驚人表現?20年前,上海教育水準並不突出。可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上海成功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重視教師培育訓練,教師觀摩,教學相長,不斷要求教學品質,深入要求家長參與,以及校方領導堅持最高標準,社會普遍尊重教師。這些是舉世皆皆認同達到高教育品質的基本原則,上海只不過是把這些基本要求,認真堅持、全面貫徹,系統展開。
上海教師教學時間占70%,備課和改進授課品質占30%,且不斷進行教師之間觀摩批評,提升教學品質成效顯著。而老師和家長經常溝通也是重要原因。有些人認為,上海不能代表中國,比較上海和美國整體更沒有意義。可是從上海200多所學校隨機選擇6374名學生,選樣沒有任何偏見。2009年及2012年間,都有大量民工子女參加測試。
上海師大校長認為,上海成功轉型最大動力就是「開門政策」,市教育局鼓勵各校走出去,學習最好榜樣,帶回來運用。總結到底,東亞國家的教育品質普遍優良,不能不歸功於儒家文化傳統,「虎校和虎媽」的實踐,是儒家文化社會不自覺的表現。 麻州也是美國人文薈萃之地,所以首次參加2012年測試成績就超出全美甚多,但仍然低於東亞國家水準。
同年級學生數學程度比上海學生少學兩年。美國教育部長鄧肯感嘆:「2012年PISA測試顯示,美國整體教育品質的停滯。」 這個結果讓美國人憂心經濟未來,也讓東亞國家更有信心。經濟成長靠著善用稀有資源,而人力素質是最寶貴資源。未來世界技術擴散速度更廣、更快,只有基礎扎實,懂得創造運用知識的青年,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中競爭發展。國家的財富不是先天的,需要教育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