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溥聰、薄瑞光同時現身台北
2013-12-13 10:39:5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駐美代表金溥聰突然現身台北,據傳是為執行一項需保密的台美專案計畫。但金溥聰返台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已先抵台,兩人同在台北,引起媒體各種揣測。一種說法是安排美國環保署長吉娜‧麥卡錫訪台北,拜會馬英九總統,但因行程曝光,美方取消訪台行程;另一種說法,是美方對馬政府應對大陸設置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表現不滿,金溥聰返台述職,尋求彌補。
美國副總統拜登剛結束訪問北京,會晤習近平時必然觸及兩岸關係,美方是否有重要訊息傳達,也是可能的。值注意的是,金溥聰未出席馬英九接見薄瑞光的場合,有些異乎尋常。金、薄兩人隨時可在華府見面,原無必要搶在台北會晤,金溥聰為何缺席,有說法指「台美專案」就是安排美國內閣官員訪台,但因台灣方面洩密,麥卡錫取銷訪台行程,對台北想突破13年來美國內閣部長級官員再次訪台,潑下一大盆冷水。
馬英九接見薄瑞光,會後雙方傳出除了經貿投資議題外,少有交集。薄瑞光透露此行主要任務在繼續加強台美間投資貿易關係;但台北總統府發新聞稿,雖提到馬英九支持美國吸引外資推出的「選擇美國」(Select USA),願強化台美經貿關係,但主題之外,更用超過一半篇幅說明台灣對北京畫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反應和決策過程,似旁證馬英九真遇到美國的「關切」和「不滿」。
馬向薄聲明對東海防空識別區立場,包括台灣享有釣魚台主權、保護漁民作業、重申東海和平倡議、呼籲各方自制及透過雙邊協商解決爭議,並強調中國未事前諮商台灣,台方已表達過嚴正立場。這些話並無新意,聽來更像是向美方「極力辯解」的說詞。
出人意料的是,馬英九提到2004年前,台灣防空識別區範圍較大,民進黨執政時,把防空識別區縮小到目前規模。至於台灣向中國提交民航機飛行資訊,則是應航空公司要求「轉發」,並以日本曾以無線電干擾台灣進入台日防空識別重疊區的民航機,要求台方提交飛航計畫,而台灣向北京提飛航資訊「並非第一次」;何況美日韓三國民航機除日本兩家公司外,皆已提交。
馬英九既在美國客人前「指控」民進黨對日本自我限縮,也「控訴」日本不顧飛航安全干擾台灣民航機,隱約之間,似不接受美國對台灣的關切和不滿。
較讓人難理解的,是美國對北京畫定東海空識區態度明顯「先硬後軟」。拜登出發前,白宮、國務院強烈要求中國撤銷東海空識區,還說拜登會當面向習近平表達。但抵東京後,拜登拒絕日相安倍的美日發表聯合聲明提議;到北京後,拜登也未在公開場合提任何批評、反對或期待北京該如何解決的意見,既如此,華府憑甚麼要台灣「強硬」呢?
事態很清楚,美國喜見先前日本強硬表態,後來也樂見日本態度趨緩,只要做法和尺度受美國約制,操控自如。南韓第一時間表現也夠強硬,日昨並宣布擴大南韓防空識別區,與東海空識區有更多重疊。相形之下,台灣未發出高分貝抗議,也無具體抵制或反制行動,不如日韓強硬,或許讓美國「有意見」。
但對照麥卡錫本周出訪,第一站往中國,台方爭取她繞道順便訪台灣,且美方曾告知中方這項安排,中方並未反對,說明北京對馬政府繼續表現善意,連美方部長級閣員都願意「放行」,實非比尋常。馬政府未對東海空識區強硬,或許抓準抓好了「和中、親美」間的平衡,不料還是橫生波折。
美方是否讓麥卡錫訪台,當然有其自主考量,不見得讓北京的態度左右。如果真因馬政府對東海空識區軟弱,要「懲罰」台灣,早就可取消麥卡錫行程,為何最後關頭才因洩密而生變,反倒讓人難以理解。
拜登北京行,既期待與中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而這種關係必然也反映在台美、美日和美韓雙邊關係上。美國區隔中國和日、韓、台的戰略位階,即使想「放狗咬人」,並不意味美國願意加入打群架。麥卡錫取消訪台,或許也在亮華府的底牌:真心不願見兩岸和解走得太快,馬政府或許已知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