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宜避免勢不兩立的摩擦
2013-12-15 10:18:4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太平洋艦隊1 3 日發布新聞, 指美軍一艘導彈巡洋艦5日在南海公海航行,遇中國軍艦「攔路」,被迫採閃避行動,以避免兩軍軍艦碰撞。這是繼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和中國宣布設置東海防空識別區後,美中兩國又一次軍事對峙。美方已透過外交、軍事途徑,向中方提交涉和抗議。美中今後這類軍事交手會更多,建立防止誤判、避免意外和衝突升級的緊急協調機制,愈來愈顯刻不容緩。
這次對峙發生在公海,依國際法,雙方都有自由航行權利。從有限訊息研判,解放軍軍艦擋路,目的在阻擋美軍艦接近中國航母「遼寧號」,收集航母演練作業情報;美國軍艦遇解放軍軍艦阻攔,被迫轉彎繞行,現場雙方顯然出現驚心動魄對立場面。而美軍率先公布對峙事件,頗有「先發制人」指責中方蠻橫的意味,但是非對錯似還待後續釐清。
此事令人聯想2001年4月1日「愚人節」的南海撞機事件。當時一架美軍EP-3偵察機貼近中國12浬領海上空執行偵察,解放軍海軍航空兵中隊長王偉駕駛殲-8 II型戰機在附近空域「陪飛」監視,雙方飛行貼得太近,不幸導致機身局部相撞,王偉因戰機墜毀殉職,美國偵察機也受傷,緊急之下,未獲中方同意即降落海南省海口的陵水機場,造成中美外交風波。美方後來表示遺憾,但拒絕道歉;中方亦息事寧人,雙方代表團數回合談判,中方交還美軍機上24名軍人,隨後再歸還偵察機。據外長唐家璇回憶,那次事件江澤民、布希雙方都冷靜、理智、靈活處理,未影響兩國關係大局。
這次南海軍艦對峙,解放軍表現同樣強硬,甚至冒艦身被撞,艦毀人亡或雙方軍人生命同受損失的風險。除了實力漸壯大增加的自信外,強硬姿態在中方看來,是勇敢愛國的堅定行動,可反面映襯美軍「霸權」行為。但有無必要這樣冒擦槍走火的風險,南海撞機就是殷鑑。
解放軍艦隊上月間在東海演習,日本情蒐船曾強行進入演習艦艇陣中擾亂,美日聯手「強勢」近距離情蒐背後是否有聯結關係,頗值留意。話說回來,這類公海兩軍相遇對峙,互相玩「貓捉老鼠」遊戲,冷戰時期美蘇之間,或當今中美之間都不是新鮮事。其間也有一定行為規則,譬如是否美軍艦衝入中方艦隊列陣,或只是在艦隊外圍近距離跟隨遼寧號,不同方位、不同相對位置會有不同的是非判定標準,誰對誰錯須視中方是否認錯,或那一方能公布現場錄影,才能評斷。
美國再平衡亞洲政策下,60%軍力將轉移亞洲,必然加緊對解放軍的包圍和偵察情蒐,加深東海、南海的不安,美中日韓台等各方建立緊急協調軍事機制,已成維護地區和平的當務之急。
中美軍艦再度對峙,使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添柴加薪,有助當局推動改革和維穩,中美對立或敵意情緒,常能微妙運用轉變大陸內政情勢。日前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發布民調,中國精英與一般民眾對美國敵意不深,多數人視美國為競爭對手,而非勢不兩立的敵人,但美中彼此不信任現象嚴重。調查對中美政府、民間都應有啟發。愈來愈多中國移民、留學生赴美,官員考察美國絡繹於途,說明中美不是勢不兩立的國家,反而該合作本質大於競爭。
最近北京拒發美國多家具聲望媒體記者簽證,可能使24位外媒記者年底前被驅逐出中國。這些外媒曾報導溫家寶、習近平家族擁巨額財富,北京或想藉事件重劃報導的「紅線」,警惕外媒。但外國媒體天職不同於中國,很難強求外媒依中國標準行事。此事已引起美國國會注意,議員揚言立法反制中國媒體和記者,無異將兩敗俱傷。再者,北京近年極重視國際形象,紐約時報廣場花費巨資租用電子廣告板、中央電視台CCTV4國際英語節目,都屬提升中國形象的努力,萬勿因驅逐外媒而加深民間敵意,前功盡棄。
歐巴馬、習近平加州莊園峰會確認雙方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就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些原則應適用在東海、南海、外媒簽證及雙方民間交流上。只有在這些大原則下理性權衡,最符中美兩國長遠利益。北京當局宜留意勿徒求表現強硬風格,反而造成自傷其身的遺憾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