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登月的目標和代價探討

2013-12-18 23:53:3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嫦娥三號」登陸月球,成功送「玉兔號」探測車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中國繼美、蘇登月後,成為第三個讓設備在月球成功軟著陸國家,是否像蘇聯當年「史潑尼克1號」人造衛星進入軌道,引發美國「史潑尼克震撼」一樣,也讓美國恐慌,進而衝刺開啟新一輪國際太空競賽,仍待嫦娥計畫告一段落,美國國防科技界觀察分析後,才能見真章。中國這次登月,國內民眾並非一面倒喝采叫好,傳出不少質疑目標何在的聲音;外國媒體也發出類似「登月付出的代價值得嗎?」的質疑。 
 
從中國或中國人角度看,例如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未免帶幾分「酸葡萄」味道。該報文章說,「中國在人類首次登月完成大約60年後,繼續重覆這一任務,只能說明想像力貧乏而不是豐富,這將是中國人『追趕』西方的長期努力之一,……僅是試圖重複美國成功的載人登月,計畫的輝煌其實是一種倒退。」文章還說,美國「阿波羅計畫」就是因缺乏明確目標和成本問題而提前結束;中國該為自己設定好不同於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登月計畫的新奇技術目標,能受到全世界讚美,並被視為人類福祉,才是更好的選擇。文末還建議中國用登月的努力,治理空氣污染,發展太陽能,讓大眾負擔得起,讓全球通往無污染道路,才能讓世人目眩。 
 
這些論點顯出中美不同的客觀事實,雖逆耳卻也不無啟發:一,財政負擔是「酸葡萄」的主因:美國財政捉襟見肘,借債度日,無法再為太空探索撥更多經費。當年阿波羅11號登月,花費約250億元,如今花不起更多經費,改用無人設備探索太空,目標指向火星,但美國計畫2030年再次探月,恰好說明中國探月不是「倒退」,而具有「補課」、迎頭趕上等待未來,和美俄等並駕齊驅,甚至超前的戰略發展遠見。由於中國成本較美國低廉,展現「後發」和財力優勢,估計整個探月計畫耗資人民幣100億元,相當於每年僅用GDP的4萬分之一經費,卻能達多重目標,一舉多得。 
 
二、財力既占上風,落後者「追趕」又何妨?中國自承探月科技還是「第二方陣」,雖落後美俄幾達半世紀。而本世紀前50年,中國各方面可能都處於「追趕」階段,舉凡航天、飛機、汽車和各種尖端科技都如此。這次探月,80%科技屬中國自製或更新設計,而非「山寨」,譬如設備能探測月球地表下300呎結構、許多更新科技的成就和成本效率,都讓外國科學家欽羨。 
 
三、這是最大政策和面子工程?軟著陸成功,確實提升了中國國際形象,使中國躋身科技大國之林,加入「太空俱樂部」。但嫦娥計畫的長遠目標如只是科學探索,未免較乏說服力,長遠目標說不清就難擺脫濃厚「面子工程」意味,它對提振國民光榮感、增強民族信心、強化中共政績和執政正當性和合法性都是加分,但不宜忽視周邊多重實質效益。 
 
四、最重要的軍事和民用效益:嫦娥計畫建月球基地、發現和開發月球礦藏,目前都言之過早。但從美國阿波羅計畫借鏡,它產生約3000種應用技術專利,廣泛運用到民眾生活,帶動電腦、遙感技術、數據傳輸、激光(雷射)技術、新材料科技、生物工程、醫學等各方面發展;運用在軍事上,譬如飛彈制導、定位、太空偵察和激光武器研發等,是「嫦娥震撼」最讓外國關切的發展,也是不可言傳的核心目標。中國除軍事用途目的外,將來是否願公開探月的一般科研成果,分享全世界,將是爭取國際認同和躋身太空大國的關鍵。 
 
這次嫦娥探月,人民日報罕見專文解釋「探月計畫有甚麼用」,質疑的民眾不少,網路上不想加入「萬民同樂」的網民更多,質疑登月是面子工程,不如先解決百姓吃飯、孩子有健康奶粉、治理空氣污染等更重要,甚至指登月是個「花架子」。能容許納稅人和公眾質疑,透明化討論,讓民眾有參與感,總比壓制不滿聲音理性而實際,這和探月一樣,都是「軟實力」的表現。習近平主席說,探月夢又一次點亮中國夢。話語背後的「嫦娥震撼」也會刺激美國,另一波太空和軍備競賽,待美國財政轉好時將更趨激烈已可預期。
 
关键词:嫦娥登月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