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不是貨幣 交易會消失嗎?

2013-12-19 12:13:2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12月5日聯合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強調比特幣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流通使用,中國人行等如此強勢封殺比特幣,造成中國交易的比特幣當日重挫逾3成。華爾街日報17日刊載專文,更稱「比特幣:愚人的淘金熱」,形容比特幣雖時髦,但不要對它期望太高。
 
比特幣(Bitcoin)到底是什麼?為甚麼會引發中國政府5個部委聯合抵制?精確地說,比特幣什麼也不是,它只是存在於電腦的位元(bit)數字,也因此有人翻譯為「位元幣」。不過,這個無形的位元數字,現在有許多地方可用來買東西、交換實體商品,甚至周遊世界。華爾街日報日前曾報導,美國新婚夫婦克雷格(Austin Craig)只靠比特幣生活三個多月,不但買披薩、付房租,甚至環遊世界三大洲、買雜貨和汽車保險。只要交換雙方擁有電腦或行動裝置,就可作數字交換,過程不需第三方認證、背書或監督。因為比特幣無法造假,整個過程雖有交換紀錄,但只要雙方不透露電腦帳號,就不會有第三者知曉交換過程。
 
這些位元數字,到底如何產生?簡單說,只是透過電腦中央處理器(CPU)或電腦顯示卡的GPU,及軟體在挖掘(mining)所設定的資料而已。比特幣就是挖到時所得的回報,因此可以說,比特幣是電腦玩家某一種努力成果的所得,所得多寡要看參與者的努力程度(時間)、投資程度(硬體速度)、智慧(礦區的選擇)以及運氣好壞。
 
所以比特幣的產生不是某人或某組織所發行,而是「礦工」們挖掘的,而礦工每個人都可擔任。照最初設定,比特幣發行速率預定開始前4年每10分鐘全球發行50個比特幣,以後發行速率每四年遞減一半。4年後的今天,全球發行速率為每10分鐘25個,直到2140年貨幣總量被限定為2100萬個。
 
比特幣在2008年由一位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提出,隔年1月3日50個比特幣問世,2010年第一筆交易產生,以1萬個比特幣換得一個披薩,至在2012年8月,一個比特幣的匯率到達10美元左右,而目前價位約1:950美元。價位暴升,使得比特幣常被類比為荷蘭鬱金香炒作,但不同的是,鬱金香只是炒作的標的物,沒有交易媒介功能,也不能儲藏;也有人將其類比黃金或貴金屬交易,但黃金是實體,交易需要驗證,而比特幣則不需要。
 
若依照貨幣的基本3項功: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及保值工具,比特幣在某一領域都能滿足此3項功能。在交易媒介功能上,雖然它不能向各國法幣一樣,屬在特定國境內作為交易媒介,但比特幣卻可自由在跨國境間流動;在保值上,相較於各國法幣,可能因為其他經濟因素擴增發行量,但比特幣產生反而比較透明穩定。最後,在計價單位功能上,比特幣公開的價位基本上與美元掛鉤連結,因此尚稱不上有單獨計價功能。也許我們可這樣說,比特幣雖還不能稱是「貨幣」,但已具備「準貨幣」條件,且其交易媒介及保值功能在某些狀態下,甚至比各國法幣來得更好。
 
目前各國政府對與比特幣的態度,包括中國、泰國、挪威、南韓及台灣等,都將其排除在貨幣(甚至是非法定貨幣)之外,而僅以資產或類貴金屬視之;美國及加拿大則給予某一程度的法律地位,而德國政府態度最開放,2013年8月承認比特幣為合法貨幣,可繳稅或交易。
 
事實上,許多國家與許多人常以比特幣的無形、欠缺保證、風險高等理由,來排斥比特幣,但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思考,比特幣的存在、交易保值功能的產生,也不是任何政府所核准或促成,因此,比特幣也不會因為政府不支持而消失,為何如此?
 
因為各國法定貨幣存在許多缺點,負擔太多貨幣不該承擔的責任,例如,利用貨幣交易流向、存取等行為,把貨幣分為「白錢」或「黑錢」,早已超過貨幣的角色;又例如,利用貨幣供給多寡,操作貨幣、匯率或利率等相對價值,傷害了貨幣該有的保值功能等等。而比特幣的存在,便是彌補這些貨幣的缺點。因此,我們認為,也許在許多政府的保守態度下,這種跨境、保密的數位貨幣,仍只能是小眾市場的貨幣,但卻不會因為政府反對而消失。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