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拒美記者簽證 慎防兩敗俱傷

2013-12-20 10:57:1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傅里曼(Thomas Friedman),上周六發表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信,要求續發給該報和彭博通訊社24名記者簽證,並希望當局解除對紐約時報、彭博、華爾街日報及路透等中文網站的封鎖。此事年底前如無轉圜,可能釀成中、美新一波齟齬對立,對各方利益與中國形象都是傷害。中國正快步融入世界軌道,必須尊重外來媒體採訪報導權利,領導人威信、民族尊嚴和新聞報導自由的普世價值,彼此並不衝突。
 
習近平上台以來,無論外交、內政各方面,一直表現比江澤民、胡錦濤時代強勢。這回北京當局摃上美國媒體,雙方都自認有理,以致彼此都進退不得,誰都怕退讓就丟失顏面或立場。而其背後多少涉及西方的媒體言論自由權,與中國民族主義尊嚴的碰撞較勁。
 
紐時、彭博24名記者未獲續發簽證,再拖12天如未解決,將被迫離開中國,形同被「驅逐」,將釀成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與西方媒體的最大衝突。美國國會參院已為此召開過聽證會,歐巴馬迄未表態。我們希望兩國正透過相關管道磋商折衝,找尋彼此都能接受的下台階,否則美國記者被迫離境,美國也可能驅逐中國各官媒駐美記者,將兩敗俱傷。
 
北京當局數月前因紐時、彭博分別報導溫家寶、習近平家族擁巨額財富或隱密投資,封鎖兩家媒體的中文網站,並禁止大陸企業訂用彭博終端機服務,已造成彭博至少300萬美元損失;華爾街日報和路透中文網站最近也被封。其目的在「警告」媒體不要踩「紅線」,或者說,想在中國做生意就不要做新聞,須拋棄新聞原則,作「自我檢查」。
 
彭博上月間已自我封殺一則大陸高層內幕的報導,在傳播界造成風波,中國制約外媒多少收到了「實效」。而中美互派駐記者,是國際通行的運作規則,也是對等互惠關係,如因媒體報導領導人家族新聞觸犯禁忌,演變成互逐記者,反將擴大報導的負面效應,使美中之間繼東海防空識別區、南海軍艦對峙後,第三件重大的摩擦,將重傷本已脆弱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互信。
 
中國領導人自毛澤東、鄧小平以降,向來與外國媒體有不錯互動,親疏喜惡或有別,卻印證中共從來無法忽視外國媒體。以薄熙來案為例,西方媒體也成當局釋放消息、營造輿論聲勢的管道;習李體制推動改革,同樣需國際媒體廣為宣揚。既如此,外媒的褒或貶就須一體承受。馬英九被美聯社和《經濟學人》貶稱「笨拙」(the bumbler)總統,雖感委屈亦難報復,這正是所有領導人須概括承受的「角色成本」或「共業」,實不必因一兩則報導就把彼此關係逼到絕境。
 
新聞自由和公眾的知情權利,是人權和普世價值的一部分,中國拒接受普世價值,認為是顛覆中國的陰謀,實則媒體言論自由權等,早已是國際人權,中國不能與潮流背道而馳,外媒也沒有改變政權的能耐。而採訪權利不應是當局的特准或施捨,媒體天職就是「守門犬」(watchdog),有責任監督政府和告知大眾所關心的公共事務,角色有時跨越國界。
 
北京或想藉拒發簽證劃下「紅線」,讓外媒知所遵循。但正如習總書記反貪宣示講話,打鐵還要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有把握身家清白,實無必要因報導涉及高層,即全面對外媒報復宣戰,反而該藉機展現新體制的開闊胸襟和氣魄,端正政風,塑造領導人開明清新形象,讓外媒耳目一新。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拒發簽證無法從此封住西方媒體的嘴和耳。從薄熙來案偵辦、查辦周永康,謠言不斷外洩見諸外媒,後來都證實傳聞不假,可見大陸也在借助外媒,推動反貪和各種改革。所以與其想藉鎖國姿態,逼西方媒體屈服,不如調適和接受,透過雙方良性互動,建立與西方媒體的新關係,使之成為中國改革進步的新動力。
 
習近平上任迄今一直表現自信、強硬,但開明大度和開放彈性同樣重要,與其讓簽證風波上升到中美外交摩擦時再修復補救,不如時限未到,讓彼此有台階可下,尋求雙贏。千萬不要作繭自縛綁住自己,既贏不到裡子,最後還傷了面子。
 
关键词:北京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