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過度監控 特赦史諾登的反思
2013-12-23 17:25:1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巴馬總統20日在年終記者會強調,將縮減國安局(NSA)蒐集和監聽電話規模,讓蒐集數據由電話公司保管,在政府查案需要時才調閱。這是史諾登洩密事件以來,改善監聽和隱私保護的舉措。最近政府官員曾放出特赦史諾登,以換回國家機密的風向球,但被白宮以「不曾考慮」暫否決,整個事件背後仍有探討空間。
國家安全和人民自由是民主政府須保護的兩大基本價值,但兩者經常尖銳對立,容易輕重失調。美國自911事件重創後,政府決心零容忍,絕不容同樣事件再發生,獲社會大力支持,於是監控隨著科技進步,大幅擴增情蒐能力,12年來偏向國家安全的一面倒發展,使美國從重視維護個人自由的國家,異化為全面監控的「類警察國家」。國安局權能無限擴張,在各方默許下,國會監督和司法節制形同具文,眾多公民日感不安,認為國家價值已失去平衡。
今年6月,國安局承包商雇員史諾登偷走龐大機密,出亡海外,向國際大量披露美國國安局監控情蒐,是觸動民意自醒自覺的轉捩點。史諾登的爆料威力不下於爆發一件反面的911事件,震醒美國社會,啟動民主政治調整機制,扭轉過度偏重國家安全的憲政偏失。
史諾登的非常之舉定性現在逐漸明朗。他是出於公益的內部舉報人,而非十惡不赦、出賣國家利益的叛徒內奸。但如何善了史諾登事件的衝擊,拿捏好處理分寸,平衡公義和法治矛盾,仍是考驗美國朝野政治智慧的難題。
國安局高級官員15日在CBS「60分鐘」節目放試探氣球,表示可討論史諾登特赦問題,換取史諾登交回手上握有尚未公開的大量機密。聯邦地方法院法官雷昂16日裁定,國安局大量收集電話紀錄幾乎確定屬違憲,要求NSA停止,並摧毀過去收集的監聽資料。雷昂68頁的裁定文,描述國安局的作為簡直讓美國陷入「喬治歐威爾式」《1984》老大哥無所不在的監控社會,美國制憲之父麥迪遜如在世,一定會目瞪口呆。
反對派《華爾街日報》立即斥雷昂比擬不倫,地方法官不能推翻最高法院1979年沒有時效限制的判例。歐巴馬17日在白宮接見十多家矽谷大型資訊科技公司執行長,安撫他們對國安局監控的不滿。高科技業呼籲政府,允許他們公布國安局向高科技業索取客戶資訊的數據和時間。他們警告,國安局海量蒐集已危害美國高科技公司國際信譽,本來無國界的資訊科技將「巴爾幹化」,傷害美國經濟利益。
歐巴馬8月成立的檢討監控5人顧問委員會18日公布46項、300頁的改進建議報告。這是由情報和法律專家組成小組的專業意見。他們檢討範圍廣泛,內容具體,對行政、立法、司法監督情蒐辦法提出大範圍思考,重整改進。指出現行國安局內部掌控收集美國所有電話通訊紀錄「元數據」辦法不妥,防恐效果不彰;元數據應由電信公司或某私有團體持有,查閱任何人信息時,都需法庭出具命令。監聽外國元首情蒐更不能只由國家情報總監決定,而須由總統決策層權衡利害後下令。歐巴馬表示,將在1月正式回應。
連串事件顯示,民意對國安局權能的惡性擴張反感強烈,恐懼美國個人隱私淪喪。歐巴馬20日記者會也表示,維護國家安全的辦法可探討多種可能,沒有關閉特赦史諾登的大門,但會先聽取司法部長意見。
以保障國家安全為名,無限量收集情報的誘惑,任何政府都難拒絕。歐巴馬上台前以維護憲法保障個人自由為誓,當上總統後就改變,不純粹出於總統權力慾望擴張,而是因總統角色須優先維護國家安全,所以我們終歸不能信賴總統對個人自由的承諾,而需從制度層面找到穩固的制衡辦法。
特赦史諾登也需要權衡利弊,即使承認史諾登舉報出於公心,但把他視為「英雄」,會不會鼓勵後人效法?大量洩密會不會層出不窮?不能扶得東來西又倒。美國須保有在叢林法則的國際社會保護國家安全的情蒐能力,但又能維護適當的公民自由,這是永遠沒有完美答案的議題,不是科技能做到,就任由科技領頭前衝;堅持自由價值,節制權力濫用,仍是美國憲政的根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