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願APEC會習近平 北京變謹慎
2013-12-30 13:47:0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明年在中國大陸舉行,馬英九總統接受《亞洲周刊》專訪表示,他主觀上當然有意願參加明年北京APEC會議。「如果能去,我願意。」「中共已經宣布不透過APEC(與我見面)」。這是馬英九首次公開具體說出意願,顯示馬卸任前有意尋求兩岸關係再突破,以奠定歷史地位的宏願,但台灣內在環境是否許可,北京有無意願「配合」,看來變數重重。
馬英九與習近平會面的意願由暗轉明,應是多方評估的結果。從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日前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中共18屆三中全會後的兩岸整體情勢觀察報告」,即可見端倪。王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必須在適當時機、場合、身分;會推動馬英九總統出席APEC,這是政府一貫的立場。台北認為,APEC年會明年在大陸舉行,是「馬習會」的好時機。
APEC本係國際場合,是北京顧慮的因素之一。但明年懷柔雁棲湖舉行的APEC年會,可能成馬英九卸任前「習馬會」的最後機遇。因為APEC雖屬「國際」性質,卻不是「主權國家」間的會議,而是「經濟體」間的會議;馬英九若以中華台北「經濟體領袖」身分出席,亦屬在「一中架構」內。如果北京同意,馬英九在台灣內部較易取得前往北京與會的正當性,並可藉各方不同解讀,獲致不同解釋排除一些障礙,習近平、馬英九在這個場合會面,即使雙方互以「領導人」稱呼,其效果將有如今年張志軍、王郁琦的「張王會」互稱官銜一樣,成為提升兩岸關係的新歷史機遇。
王郁琦開出「馬習會」條件,強調時機、場合、身分,既反映台灣政治生態,也期待北京再創彈性空間。但馬英九身分畢竟不比王郁琦,國際間對「習馬會」的反應和解讀,確實非操在北京之手;對北京而言,其間有「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等一定程度的「風險」,勢必要在思維上有很大突破,始可能彈性解封,接受台方的提議。
北京必然也要評估擴大彈性政策的得失,即滿足台灣「政治需索」時,能否從台灣取得相對彈性,包括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確認、讓台灣再朝「統一」光譜的方向邁進一大步,兩岸領導人會面也可為後續政治談判打開僵局。但以目前兩岸處理或解釋「九二共識」還有落差,台灣強調「各表」,大陸強調「一中」,距離猶待拉近下,期待北京在兩岸政治思維上有突破,並不容易。
兩岸領導人會面,絕對可創造政治對話的契機。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表示,不拒絕兩岸政治對話,但須有急迫性。以北京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為例,與台灣防空識別區重疊更多,無疑屬急迫性議題,本是不錯的雙方協商對話契機,但北京全心與美日韓周旋,又怕台灣洩密給美日,或心態上認定與台灣關係已「早有定論」,即使兩岸軍事互信是北京想政治對話的議題,但根本未考慮事前與馬政府溝通,以致台灣和美日一樣,對東海空識區心理頗受傷,兩岸互信也降低。
其實台北和北京或許都心知肚明: APEC是兩岸未來突破關係難得良機,無論身分、場合、會面性質、地點,都是政治性顧慮較低、交集較多,可「各取所需」的機會,何況甚麼時候再有類似在大陸舉行,領導人可很自然見面的場合?再說,台灣2016年大選,無論藍綠誰勝選,變遷局面愈來愈清楚,新領導人未必像馬英九這樣,能獲北京一定程度信任,彼此有交手默契,且將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門檻,說不定繼續墊高。如果台灣政局再「變天」,兩岸關係勢必再陷入亂麻重整階段。馬英九願意「馬習會」,雖有歷史定位等個人考量,但也是具策略高度和歷史使命感的思維,北京不宜忽略。
即使馬英九多次提出兩岸領導人見面三條件,即台方有需要、人民能支持、在「對等尊嚴」的狀態下。一、二項條件的氣氛並不明顯,第三項要靠北京點頭,但習馬會如能實現,至少將墊定一些新基礎,避免兩岸將來再繞彎路。北京的籌碼既然較多,理應有更多自信,即使未必樂意充分體現兩岸對等,但失去明年的時機,或許兩岸的道路會走得更漫長,且新增許多變數,APEC或許是化繁為簡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