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情仇與經貿互依深 衝突兩敗俱傷
2014-01-01 11:22:0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近日媒體最夯的新聞,無非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引起各國激烈反應。其中,中國及韓國強烈譴責,美國則表示失望,擔心惡化區域關係,而台灣外交部也重申,期盼日本政府及政治人物正視史實,記取歷史教訓,切勿做出傷害鄰近國家國民情感之舉措。
說來奇怪,近來許多國家的領袖總有其令人費疑猜的堅持與舉動。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把健保改革視為歷史任務,一刻也不能等,搞到政府暫時停止運作,連亞太經合會(APEC)也缺席;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堅持南歐國家撙節才能經援的意志,能媲美鐵血宰相俾斯麥;再來就是日本首相安倍,念念不忘參拜靖國神社;而中國近來頻頻進出東海、南海,鄰近亞洲鄰邦也覺得莫名其妙;再有就是台灣馬英九總統,常常有大家都搞不清楚的所謂「大是大非」舉動。
目前看來,美國與德國問題已暫獲紓解,但中日兩國的緊張關係卻愈趨惡化,台灣夾在中間,說話大聲或小聲,都會有人有意見。
照理說,在美國貨幣量化寬鬆(QE)逐漸退場,資金撤回美國;明年歐洲也可能採更寬鬆貨幣政策,引導歐元貶值,增強歐洲出口競爭力之際,亞洲相反地則面臨資金可能短缺(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及出口競爭壓力,還得面對亞洲的「大哥」與「二哥」間非理性相向所引起的衝突風險,無異使情勢雪上加霜。我們希望,相對狠話當然可以講,打打口水仗也沒關係,但千萬別玩真的,衝突如真的爆發一定是兩敗俱傷。
以中國而言,2012年在中國進口項目HS code 4位碼約1189項中,日本進口排在第一位的項目便高達262項,排在第二位有193項,排在第三位有129項;也就是說,在中國進口來源中,來自日本前三位者便達近五成。這樣的比重,遠較日本從中國進口市場金額占有率9.8%高,反映日本出口至中國產品的少量多樣化及差異化,或可以說,基本上是中國較無法生產的產品,這是實際貿易部分。
另外,2012年中國的外來投資中,除去香港及維京群島這類轉投資地,日本投資中國金融高達73.8億美元,居全球第一位,而這些外資正是帶著技術進入中國,成為促進中國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因此,若以中國引進技術來源而論,美國對中國總是存有戒心,歐洲許多技術對中國而言常有水土不服現象;在亞洲,中國大陸許多技術來自韓國及台灣,但在中國快速磁吸下,已無法滿足需求,而日本不僅是亞洲且是全球技術輸出大國,2012年日本在專利商標使用費的輸出金額高達318億美元,為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而韓、台輸出則分別只有34億及9億美元。因此,大陸自主創新固然重要,但短期間內,中國技術不依賴日本,還能指望誰呢?
另從日本角度看,雖然安倍正積極嘗試發展一個不依賴中國的日本經濟發展戰略,與過去幾任的日本政府思維有別,但與安倍前一次任期所提出的「自由繁榮之弧」,有一脈相連精神,包括安倍勤走東南亞及南亞,以及加入跨太平洋合作夥伴協定(TPP)等等。不過依目前情形而言,中國仍是日本最大出口國,2012年占日本總出口比重達18%,比日本出口至美國的17.55%比率還高,這也就是為何過去日本事務官僚們會把日本的經濟戰略,設定為與亞洲成長共榮,並設定為良性循環。
我們知道,過去近20年間,日本經濟的低成長與亞洲整體經濟成長,有著極不相稱的情形。日本雖然是亞洲上游產業、技術及資金的最大出口或供應國,但方向始終是單向,以致無法成為良性循環或迴圈。但自從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企業開始有新的思維與跨國布局,這也是為何此次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會讓日本跨國企業跳腳的主因。
總之,中日間不僅擁有巨大及完美的經濟互補效果,中日合作,不僅兩國人民受惠,整體亞洲也跟著受惠;若中日爭鬥,包括全亞洲將都是輸家。這個道理似乎不難,但兩國政治領袖難道看似不懂?或純粹是「政治內需」需要,玩過了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