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景氣佳 台灣製造業受益最大
2014-01-04 13:14:2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本報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亞洲各國決策官員原本期望歐、美、日工業國家經濟回升能帶動亞洲經濟成長,但最新數據顯示,歐、美的需求對亞洲許多國家經濟的支撐力道正在下降,亞洲製造業成長勢頭明顯趨緩,出口訂單仍普遍偏弱;但台灣在製造業景氣及出口訂單方面,表現都比南韓及中國大陸等亮麗。
華爾街日報指出,亞洲各國之中只有台灣製造業及出口的展望較佳。據匯豐銀行編製的亞洲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台灣PMI從11月的53.4,上升到12月的55.2,是2011年4月以來最大升幅,出口新訂單也達32個月新高;台灣官方公布的PMI也從11月的52,上升到53.6。PMI超過50代表經濟擴張,低於50代表經濟萎縮。
南韓PMI從11月的50.4上升到50.8,出口新訂單則緩慢增加。中國大陸官方1日公布的PMI從11月的51.4,滑落到12月的51。匯豐銀行2日公布的中國PMI從11月的50.8,下滑到12月的50.5。兩份資料都顯示中國出口新訂單萎縮。
經濟觀察家對於歐、美景氣轉佳,但中國大陸製造業PMI及出口展望卻不佳,感到不解。華爾街日報指出,部分原因是亞洲經濟對美國的依賴程度下降。亞洲開發銀行統計,2012年東亞國家的出口之中,有13.6%輸往美國,低於2000年時的23.8%。許多東亞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對內需的依賴提高,另外亞洲區域內貿易也變得比以前重要。
台灣與南韓對美國的出口比重,都比對中國大陸來得高。台灣出口額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四分之三,而大陸出口只占GDP的四分之一。台灣最近數月出口訂單堅實,可能與全球智慧手機訂單增加有關。
印度及印尼都未能從工業國需求增溫獲利,因為印度對中國大陸出口的比重比對歐、美國家來得多,印尼則仰賴內需甚於出口。
部分分析師預期,今年亞洲經濟將因美國消費者信心增加而受惠,尤其是台灣、南韓這類以歐美為主要市場的經濟體。瑞穗銀行資深經濟學者瓦拉坦預測,「某些有競爭力的領域將受惠,如平板電腦、智慧手機、造船業」,但並非亞洲經濟將全面且強勁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