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衝突愈早愈有利美國 觀點可議

2014-01-05 11:00:5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巴馬總統可能今秋訪問中國,美國圍繞「中國威脅論」的各種因應觀點方興未艾。
 
美國外交關係學者米勒(Paul Miller)12月26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釣魚台問題攸關東亞區域平衡,美中如果真的衝突,愈早發生對美方愈有利,華府無須以武力羞辱北京,而應迫使中方接受美方的原則。在美中競爭日趨激烈,中日因釣島問題愈益緊張之際,他的論點引人關注,卻有不少破綻,未必站得住腳。
 
米勒曾任職美國中情局與國安會。從他的觀點看,美中衝突勢將難避免。第一,他認定北京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是有意透過涵蓋釣島列嶼的ADIZ做象徵性主權宣示,冀圖改變原來有利美國的國際規則,挑戰美國的權威。
 
第二,美國應在釣魚台問題上保持客觀中立,但北京在東海宣布ADIZ不只是針對釣島問題而已,而是著眼於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的爭霸戰。
 
第三,中國崛起不只是軍事力量崛起,而是包括經濟、生產力、網路科技、太空作戰能力等結構性崛起。中國崛起是全球秩序於二戰結束重組後,美國和全球面臨真正的威脅,與北韓、古巴、委內瑞拉等「惡棍型」國家不同,甚至與二戰時期德國與日本的崛起也迥然不同,美國不能輕忽。
 
第四,由於中國的整體軍事力量已超過美國,未來整體國力也可能很快超越美國;因此,美中衝突晚到不如早來,因為美中實際軍力目前仍有大幅差距,早衝突對美方較有利。對北京來說,時間站在他們那邊,拖得愈久愈有利,等到有自信獲勝時再動武,最符合中國利益。
 
第五,釣島問題是美方強迫北京接受華府規則的時機,美國派出B-52轟炸機進出東海ADIZ,並措詞強硬回應,帶動區域間反對中國聲浪,是正確的第一步,問題是美方缺乏完整的東亞策略,以致功虧一簣。
 
第六,過去美方窮於應付中方的意外之舉,華府需有更積極作為,才能確保長期區域穩定。美中對立無須惡意相向或武力衝突,美國的目的並非透過發動戰爭來羞辱中國,而是對抗中方脅迫性的路線,並使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強權國家。
 
惟從美國以外的角度看,米勒的許多論點只是反映美國一部分人士看法,甚至未必符合美國國家利益。首先,東北亞的日本、南韓、中華民國早在冷戰時期就宣布各自的ADIZ,而中國大陸則遲至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宣布東海ADIZ,單獨苛責北京未盡公允。中方的唯一敗筆是在宣布東海ADIZ時語帶威脅,但在美國派出B-52轟炸機後,中國大陸國防部發言人已換人發言,並降溫自制。
 
其次,米勒說,美國應在釣島問題上保持客觀中立,惟從中國與不少國家角度看,華府一面說對釣島主權不採立場,一面又說「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釣島,如果這是「中立」,什麼才是「不中立」?
 
第三,米勒口口聲聲說,美國的目的只是對抗中方脅迫性路線,使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強權國家,又說,美中對立無須惡意相向或武力衝突。問題是,當中國各方面實力已快要超越美國時,華府又如何對北京曉之以理,說之以情,說服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
 
第四,如果美國挾目前優勢軍事力量,強制中國接受美國設定的國際規則;但中美整體國家實力既然如此接近,一旦中國整體實力超越美國,難道北京不會反過來要求華府接受中國設定的國際規則?
 
第五,美中關係千絲萬縷,複雜無比,批評美國政府窮於應付中方的意外之舉,或希望華府能有更積極作為,確保區域長期穩定,其主張說來容易,實施起來卻絕非易事。
 
最後,美國對中國好言相勸,固然難以達成說服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國家的目的。但如果美國對中國發動戰爭,也同樣無法達成讓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國家的目的,反而將治絲益棼,製造更多問題,讓亞太地區情勢更不穩定。看來,米勒的論點太過一廂情願, 唯有美中雙方降溫自制,理性思考利害,才能消弭未來美中可能的衝突。
 
关键词:美中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