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35周年 看新型大國關係
2014-01-07 10:53:2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元旦在其外交部官網撰文「繼往開來,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紀念中美建交35周年」,強調兩國應在三個「聯合公報」和過去所達成的共識基礎上,增進戰略互信、持續加強溝通與協調,以相互尊重來管控中美間的分歧。問題是,從去年雙方關係發展的軌跡與日益升高的戰略矛盾來看,很難對今年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有太樂觀期待。
王毅提出改善中美關係的六點建議:一、 不斷增進戰略互信;二、 推動雙邊投資協定與中美新型軍事關係上取得突破;三、以相互尊重來管控中美間的分歧;四、繼續加強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與協調;五、活躍兩國各界交流;六、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方向,堅持兩國元首達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識。
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崇高理想,但如陳義過高,就不免曲高和寡,不切實際,增進戰略互信變成「知易行難」。王毅主張,美國應正確認識中國戰略意圖,讓彼此安心、放心,放下疑心、戒心;反之亦然。然而,中國國防預算不斷成長,戰略意向卻不明,美國又如何釋疑?同樣地,華府再三強調,再次平衡亞洲政策並非針對中國,北京難道就會輕易相信?
推動雙邊投資協定方面,中方希望美方能協助解決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與中資赴美受阻等問題,但若中方不願解決人民幣匯率、美國廠商市場准入與知識產權等問題,則即使在經貿投資等「低政治」領域,雙方合作空間也未必很大。至於推進中美新型軍事關係,因涉及雙方軍備對峙、兩軍內部政治文化與國防預算考量等因素,兩軍交流仍徒具形式,很難進展到實質交流。
處理雙邊關係中的敏感問題方面,北京希望在台灣、西藏及其他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美方能相互尊重,來管控中美間的分歧。問題是,台灣也是美國認定的重大核心利益之一,北京不能只要求華府尊重其核心利益,卻無視對方的核心利益。北京希望中美加強在國際和地區問題的溝通協調。但2013年史諾登事件與中方運補艦逼退美方巡洋艦「考本斯號」,雙方溝通協調顯然不夠成功。
王毅引用鄭板橋「竹石」詩中的「咬定青山不放鬆」,希望雙方都能把握發展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即「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讓兩國各方面交流都更活躍。然而,政治體系對國際關係非常重要。美中政治體系本質上相互排斥,即使彼此有90多個溝通管道,但兩國永遠無法從兩個競爭國,進化為雙方複雜而互相依賴國家。
王毅希望中美都堅持三個聯合公報,三個聯合公報主要針對台灣,強調只有兩岸問題真正獲和平解決,美國才會逐漸停止對台軍售。問題是,在美國和台灣眼中,中方近年在沿海各省大幅部署軍備,遠超過攻台與制衡美國所需,更不斷將核心利益從台灣、西藏、新疆擴及東海與南海,和平崛起早已變調變質,代之以擴張主義,這正是中美戰略互疑未曾稍戢,反而日益嚴重的主因。
至於堅持兩國元首達成的系列重要共識,其實是假話多於真話,空話多於實話。歐習會曾達成兩項共識:合作對抗氣候變遷與促成朝鮮半島非核化。前者因涉及高科技移轉與知識產權問題,雙方迄未在美國移轉開採頁岩油氣技術及出售空氣清淨器與中國獲致協議;朝鮮半島非核化問題,中方希望先召開六方會談,再言其他;美方則希望北韓做出可查證與監督的承諾,再召開六方會談。即使美方不再堅持己見,朝核問題仍難善了。
有意思的是,「太平洋夠大,足以讓中美國兩國同時遨遊」言猶在耳,但歐巴馬因國債問題不克參加亞太經合會經濟領袖會議,習近平立刻在峰會主張「美國是境外國家,不要在這裡說三道四」,又如何讓華府相信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可行?
展望2014年,除非雙方都提出更具「可操作性」方案,否則雙方關係恐怕仍是「競大於合,鬥而不破」格局。惟因北韓、日本、菲律賓可能不免時有挑釁動作,「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難免受波及,牽一髮而動全身,很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