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人民族性決定了泰國政治方向

2014-01-10 10:31:5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隨著13日反政府領導人素貼所宣布的「封城」行動日越來越近,泰國民眾難免憂心忡忡,情況若得不到解決,如此亂下去,泰國前途發展將會如何妥善,也只有等「封城」行動之後的結果如何而定。
 
任何嚴重的事情,降臨到泰國人頭上,總是舉重若輕,最終危機總是得以化解。就以這次示威行動來說,當然有人反對,也有人贊成,甚至已有人利用此役出售紀念品,並已掙到了錢。這使一場嚴峻的示威行動有變成一場泰國人藉機取樂的「嘉年華」傾向。
 
泰國是以民主制度為圭臬的,一切不循民主規則的言行,即屬大逆不道,誰也不敢對民主制的認知有大不諱的冒犯。而素貼所領導的示威行動,已逸出民主範圍之外,要不通過民主選舉來成立由市民組成的改革委員會,進入國會議事,再來進行選舉,那就不是民主選舉產生的議會,這樣的議會,如何進行政治改革,有識之士皆認為,簡直是匪夷所思,是對民主制度的徹底破壞。
 
好在泰國人做事圓通,遇事總能軟硬兼施,往往一方硬,另一方便軟,而不致於以硬碰硬,造成千萬人頭落地的局面。可以相信,到了最後最危急的階段,雙方自然會設法化解矛盾,進入新的合作境界。這是泰國人的特性,也是泰國在殖民戰爭時期能夠成為亞洲除中國和日本外另一個未被殖民的獨立國家。
 
又如二戰結束時,泰國因戰時與日本合作,原被同盟國列為戰敗國之一,須遭懲罰。當時總理比里出面強調,泰國的「自由泰」組織一直進行地下反日活動,幫助同盟國。結果只捉了鑾披汶以戰犯身分去坐牢,由民主黨組成戰後第一屆政府,泰國因此躲過了因鑾披汶與日本合作須被懲罰的惡運。
 
再以1975年美軍在越戰失敗,匆匆撤退之際,泰國也陷入相當險境。當時紅高棉瘋狂進行殺戮,越共已滲入棉共,正在覬覦泰國,當時軍方首腦照鑾看清此情勢。認為泰國自救之道必須與中國交好,讓中國阻止越共侵泰,於是發動政變,其目標是反共而不反中國。但隨政變登台的總理他寧不明此理,繼續反共言論,對中國也不例外。這迫使堅塞必須再發動一次政變,然後自任總理,與中國改善關係,由此不但保了泰國的安全,也避過了被共產黨席捲東南亞。這說明泰國人是聰明的,他們不會往死裡鑽。
 
13日的封城行動,有的人贊成,有的人反對。贊成的認為,政府實在太貪污了,必須改革一下。反對的人則說,如此一來,改革不成,民主也遭破壞,今後日子更難過了。
 
如果這所謂封城行動,不是發生在泰國,執政黨馬上可以抓人,因為封城行動是違法的,誰批准你進行封城?但穎拉總理卻僅勸說進行封城者不要行動過激,以免造成社會衝突,一切還是坐下來談的好。她並保證,只要封城行動有秩序進行,她絕不會頒施緊急命令。她所表現的,正就是泰國人的民族性,那就是綿裡藏針,懷柔容忍的政策。
 
泰國民主黨尚未決定是否參加這次選舉,他們主張先改革再選舉。但沒有選出合法政府,如何進行改革?難道採用幾百年前在法國發生而終告失敗的「民眾議會」?問題現在集中到先改革還是先選舉。如不選舉,沒有政府,如何進行改革?孰先孰後,民主黨可能要先解釋清楚,才不會自己的牙齒咬了舌頭,自相矛盾。
 
我們相信,以泰國的民族性而言,封城行動如何底劇烈,也不會鬧到讓泰國人無路可走!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