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如何看安倍的強大日本夢

2014-01-12 10:23:1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日本首相安倍以漢字形容過去一年,選擇了「夢」字。他在新年祝願中,高調提出「戰鬥奪回日本強大夢」。這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喜歡掛在嘴邊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用詞很相似。看來中日政治家如果都能遂意圓夢,東亞經濟共榮將成為痴想,而東北亞不爆發難預測的安全意外,真該感謝上蒼了。
 
用中國外交部的形容詞,安倍「悍然」赴靖國神社參拜,已踐踏可容忍的底線,安倍成為不受中國人歡迎的人物。未來只要日本不表悔意,正式道歉,在安倍擔任日本首相期間,中國不會與他舉行雙邊會晤。中日高層政治交往斷裂,必然影響民間交流,傷害經濟互利合作。中國打出不歡迎安倍這張牌,正在為日後日本倒閣、國會改選和安倍下台的可能性預埋伏筆。
 
在安全戰略和領土問題上,因有「美日安保條約」約束,美國肯定站在日本這一邊,但在慰安婦和參拜靖國神社等二戰歷史問題上,美國和國際完全不可能支持日本右翼意識形態。一個失去國際信任的日本,對美國價值就大大減分。安倍為順遂一己政治理念,虛擲美日聯盟的一手好牌,令主張美日韓共同應對中國崛起的美國鷹派十分痛心。安倍很難向務實的美國人解釋,他想奪回強大日本夢,為什麼非參拜供奉戰犯的靖國神社不可?非要刺激中韓民族仇恨不可?
 
2014年適逢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和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東北亞局勢如此詭譎,引發歷史回想。回顧150年東亞近代史,就是東亞國家在西方文明壓迫下,被迫追趕現代化的歷史。日本採君主立憲,變法圖強,是迅速趕上西方的範例。日本民族特性,使日本人一旦認定外來文明優於自己,就願意放下身段,虛心全力學習模仿,甚至學到青出於藍地步,但除了外貌大變之外,日本民族靈魂核心的天皇崇拜、大和魂都不變。所以日本雖有服善向善之心,但民族劣點是狹窄小氣,從不與人為善。
 
中國人甲午戰敗,未必恨日本,反而佩服,「戊戌變法」就是以日為師。可是中國皇權文化變革太難,清廷君主立憲失敗,民國肇建,孫中山提倡中日攜手。日本卻趁一戰爆發,歐美列強無力東顧,提出21條,迫袁世凱接受。凡爾賽和約時,更要求列強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五四運動」因而爆發。中國民眾認清日本併吞中國的野心,仇日情緒高漲。20 世紀中國幾次現代化機運喪失,最大阻撓來自日本。尤其1937年大舉侵略中國造成的民族血仇,中國人永不會忘記。
 
因為日本民族優越感極強,日本人認為中國只有唐朝以前才勝過日本。2000年歷史中,日本是東亞唯一不曾臣服於中國皇帝,未列為中國藩屬的獨立王國。所以2010年日本GDP被中國超過後,日本人心理的不適應可想而知。民調指80%日本人厭惡中國,對中國沒有好感。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對日本心理衝擊最大,甚至感受威脅。
 
安倍首相和麻生副相等多位內閣官員,出身日本武士道家庭,對天皇神權信仰早融入血液中。他們打心底難以接受日本是發起侵略戰爭的罪魁禍首,他們相信的歷史論述,是先進的日本帶領落後的東亞各民族,抗拒並驅逐西方帝國主義,恢復東亞獨立。所以安倍才會表示,侵略是政治名詞,見仁見智。
 
中日、韓日民族世仇在安倍式史觀下,只會加深累積。日本一位知韓學者無奈地問韓國學者,要怎樣做韓國人才能消除對日本的仇恨?韓國學者說:「日本滅韓,1910-1945年殖民韓國。如果日本讓我們統治3 5年,仇日之心應可化解。」中國人大概不會要求占領日本,但如果日本天皇能到南京日本大屠殺紀念館前,效法德國總理布蘭德在波蘭二戰紀念碑前跪下懺悔,中國應該也可以接受。
 
但日本視天皇為神的信仰,「恥」感為根的日本文化,要日本人向他們心理上看不起的民族真心悔罪,絕不可能。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不是他個人的政治信念,而是日本民族發自內心的呼喊。
 
中日能否像德國和法國在一戰和二戰血淚教訓後,終有一天化解世仇?不知何年何月,這才是中國和日本能入夢的幻想。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