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化 自然解除美日的挑戰?

2014-01-15 12:05:3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2014年開年後,全球許多媒體不約而同地認為,隨著中、日對峙緊張升級,今年全球最大的戰爭火藥庫已不是以色列與伊朗等阿拉伯國家長久對峙的中東,也不是內戰紛擾不斷的非洲,甚至也不是喜歡玩弄戰爭邊緣遊戲的金家小王朝所在的朝鮮半島,而是中日之間圍繞釣魚島主權爭議的軍事摩擦。在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後,中日之間高層交流全面中斷,雙方軍事摩拳擦掌,以致輿論認為,東亞上空籠罩著爆發新的「甲午戰爭」陰影。 
 
毫無疑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但悍然參拜祭祀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還在觀看讚揚日軍神風特攻隊的電影《永遠的零》時,說出「很感動」的心裡話,讓海內外中國人備感氣憤,認為安倍行為正在挑戰中國人能容忍的底線,而中國國內的民粹主義者,也發出不惜與日本一戰,從而徹底清算日本對中國欠下的歷史舊債呼聲。 
 
也沒有爭議的是,今天的中國已不是百年前甲午黃海之戰時的滿清中國。以國家綜合實力看,如果沒有美國援手,中日一旦開戰,日本或許不是中國的對手。但從國際現實角度看,儘管華盛頓也不滿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挑釁作為,但萬一中日開戰,中國反而未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能得道多助,獲得國際同情;相反,不僅美國作為日本的盟國會全力挺日本,同在西方民主陣營中的歐洲甚至亞洲國家,也可能都站在日本這一邊。造成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國並非「民主國家」。 
 
美國學者巴布斯特(Dean Babst)的民主和平理論試圖證明這一點。他通過對18世紀以來到二次世界為止的全球重大戰爭史研究,歸納出一個通則: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獨立國家之間從未發生過戰爭(希特勒的納粹政府除外),且有民選政府的國家往往會結成聯盟,對專制或獨裁國家宣戰。因此,模糊間有個結論:有民主就有和平。 
 
雖然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認為,美國對待民主化之後的俄羅斯的立場證明,「民主和平論」已在現實政治中破產,但他也承認「民主和平論」就是美國夢的概括。換句話說,從小布希到歐巴馬,美國政府聯合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軟圍堵顯示,華盛頓和其他西方民主國家都心照不宣地認定,一個公開透明的民主化世界,才是美國和西方世界所期待的最穩定、最安全的世界。 
 
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出於自己的東亞政策需要,或美國的戰略利益,對安倍挑釁中國加劇該地區緊張局勢的某些政策不滿,但美國仍認為日本是與美國「一樣的民主國家」,是最堅定的盟友、世界主要價值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歐洲國家亦復如此。因此,一旦中國與日本開戰,有可能被視為是對民主世界的「挑戰」,屆時被孤立的或許不是日本,而是中國,戰爭的勝敗就不是北京和東京兩方可決定的了。 
 
中國或許可反駁說,據蓋洛普國際對65個國家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美國才是被視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但海內外華人必須看到一個現實,國際社會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反對,並不等於對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強權的認同。即使在東亞和東南亞,大多數國家對中國反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並不表達立場,他們還努力克服對美國的歷史反感,積極呼應華盛頓的「亞洲再平衡」政策,歡迎甚至拉攏美國來平衡中國的崛起,其中包括台灣,台北駐美代表金溥聰為台灣爭取參加美國聯合軍演,就是明證。 
 
或許安倍也看清楚這個現實、想利用這個現實。他藉日本戰後民主化的大旗來掩蓋自己的右翼暴走,並通過遍訪東南亞十國來團結周邊國家,抗衡中國。因此,正本清源,中國如果要徹底遏制安倍的右翼修憲擴軍路線,單靠發展航母和先進戰機並不夠,而是要通過政治改革,讓中國轉變成世界普遍認同的民主國家,才能說服外國相信安倍主導下的日本,才是東亞真正的戰爭威脅。對中國而言,或許民主不是萬靈妙藥,但沒有民主也貽害無窮,甚至容易陷入孤立,中國須先吞下這個現實的苦果。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