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亞太、兩個世界對美中台的挑戰
2014-01-18 11:55:2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馬英九總統今年元旦文告以「全民團結拚經濟」為題,期許全民同心,朝野合力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請前副總統蕭萬長成立「民間推動委員會」,邀請在野黨與工商團體共襄盛舉。而在元月8日國民黨中常會,馬英九再次提及加入TPP及RCEP「是攸關台灣生死的國際經濟策略,一定要貫徹、推動」。
說攸關生死或許太嚴重,但無法加入區域整合,使台灣企業無法在立足點上平等與國際企業競爭,則是不爭的事實。照理,從從貿易量來看,TPP的12國,占台灣對外貿易的36%,RCEP的16國則高達57%,因此,RCEP對台灣而言,應重於TPP才對。但實際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比重便占近三成,若加上香港的間接貿易更達近四成。因此,與其把力氣放在進度不明,又可能有中國政治因素介入的RCEP上,還不如重點擺在TPP及兩岸ECFA上。
同時,台灣經建會主委管中閔也說,台灣如果不能加入TPP,無法與國際連結時,勢必會被加速吸入中國經濟圈內,不僅不符合台灣的戰略利益,也破壞亞洲平衡,不利於亞洲穩定。也就是說,加入TPP成為台灣平衡貿易區域的戰略關鍵。
另外,就未來區域整合規範的趨勢看,TPP除了傳統關稅問題外,智慧財產權、競爭、環境等非邊界的相關議題,才是真正TPP有別於其他FTA的關鍵。而這些所牽涉與規範的層面,已從國家邊境、到產業、到企業內部公平競爭的問題,在產業上,有無政府介入形成不公平競爭;在企業上,有無智財爭議、違背勞工或環境規範而形成不公平競爭的問題,這些情形都將受到規範。也就是說,未來TPP的世界,不僅是邊界貿易的自由、便捷化,同時各國國內的競爭法規與條件均將趨於一致,政府可以介入的空間也將受到嚴格限制。
因此,台灣加入TPP不僅是平衡布局戰略,更是能否因應國際規範改變而促使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及契機。馬英九口頭宣示兩年後,終於要採取實際行動了,這是忽然的自覺嗎?恐怕受到美國要求開放的壓力更多一些吧。如何在非加入不可的情形下,尋求國內共識,同時,提升產業競爭力以因應外來威脅,這些都是台灣面臨的挑戰,因為就量化模擬來看,以既有的產業結構及競爭力,是不足因應加入TPP的產業競爭。
記得美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對亞洲不理不睬的態度,著實讓亞洲國家心寒,也才有許多亞洲區域整合或換匯聯盟機制產生,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華府才想到要重返亞洲,甚至用最廉價(不花錢)的方式,破解了亞洲區域主義,並以美國的跨國商業利益為基礎,建置所謂高品質的TPP規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便直言,美國貿易談判是服務特殊利益。
說TPP是為特殊利益服務或許太誇張,但若說TPP作為美國返回亞洲、再平衡及再工業化戰略,甚至被視為制衡中國的關鍵架構,當不為過。從許多量化模型來看,倘若在既有的條件及規範下,單就以降低關稅的效益而言,主要國家加入TPP最大受益者會是中國,中國受益的經濟福利會是美國的九倍以上。因此,就美國長期戰略利益而言,區域整合的遊戲規則,必須重新定義與規範,以平衡中國的工業優勢。
目前TPP的高標準,顯然中國短期無法加入,不過一旦TPP生效,亞洲產業供應鏈馬上會被一分為二,形成「一個亞太、兩個世界」的供應鏈,作為亞太最主要的生產供應角色的中國,馬上面臨出口供應鏈可能斷鏈或重組的挑戰。就其他國家而言,可以選擇的選項不多,但就中國及其國際影響力來看,可能有更多因應之策,除了自身的持續深化改革外,如何破解或和緩一個亞太兩個世界的供應鏈體系,應是首要關鍵。
一個更大的會員架構(涵蓋TPP),但以一個大家較能接受的緩衝標準,亦即在關稅上較積極的規範(這有利於中國或亞洲國家),但較緩和的境內規範,也許更能引起亞太更多國家的共鳴,而這不正是可把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搬上實質討論的重要契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