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改革監聽 避談「功臣」史諾登
2014-01-19 10:25:1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巴馬總統1 7日宣布改革情報監聽計畫。總體而言,是史諾登洩密案刺激下的政策調整,知錯能改,強化民權保障,方向正確,但幅度不明確,情報單位仍握有龐大監控權力,讓外界懷疑改革的力度和效果有多少。歐巴馬強調改革與史諾登無關,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史諾登「傷害美國」被部分人唾棄,但另一部分人卻視他為 「維權英雄」,歐巴馬的改革行動,恰好反證史諾登藉洩密凸顯民眾隱私受侵犯有其反省價值。只是此時此刻,很難認定他是「功臣」,否則會有更大爭議。
史諾登拋出的敲門磚,啟動了情報監聽改革。更廣義說,美國憲政精神中的民權至上,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政府是受人民委託,是人民讓授部分權利而組成政府,管理國家,國家不能藉安全的大帽子侵犯人民隱私,政府一切權力都須依法運作,情報單位不能濫權,正是這次改革的核心宗旨。但眼前看來,政府將繼續在暗中監視著你我,落實隱私有保障的改革措施還很模糊。
從歐巴馬宣布的改革輪廓看,美國仍非常迷戀和依賴對內、對外的情報蒐集能力。只是從對象、範圍和程序三方面,收縮和節制監聽機制,不再敵友不分、一網打盡,也加強程序監督。對照美國現今的科技和情報收集能力,遠比喬治‧歐威爾《1984》一書中的「老大哥」還強千百倍,尤其九一一恐襲後迅速膨脹的情報權力如缺乏節制,久而久之,可能傷害憲政體制和民權保障,想來讓人不寒而慄。當年胡佛任中情局長時藉運用情報擅權胡為,殷鑑不遠。
這次監聽改革,從對象上縮小打擊面。過去監聽全球60多國元首,包括敵對或友好國家,德國總理梅克爾是被公開的一位。合理猜測,中國大陸和台灣領導人應都在被竊聽之列。改革強調,除非有讓人信服的國安理由,否則不再監聽盟邦元首和政府領袖。此說似暗示,敵對或競爭國領袖,歐巴馬記者會上消遣的中、俄兩國,或仍列重點監聽對象,只是未明說。
情蒐範圍上,繼續收集所有美國人和外國人通話資料,包括撥出去的號碼、通話時間、地點等,但這些「元資料」(metadata)不再由美國政府保管,而可能儲存非政府的電話或電腦公司,國安局須取得聯邦情報法庭批准,才能獲取內容。監督程序上,國安局取得龐大元資料數據後,不能再隨意運用、無限期儲存,未來可能由國會立法,設定保存期限和取用程序。國會也可能立法設「海外情報監聽法庭」,並有維權團體代表參與監督反恐監聽作業。這些都是白宮想藉情報戰優勢維持最大國家利益,而在人民隱私權保障、國家利益和公共安全之間,重新尋找新平衡點的努力。
美國迄今掌握情報監聽的絕對壓倒性優勢,在全球的網路都靠根域名伺服器(r o o tn a m e s e r ver)引導,誰控制根域名伺服務器,就控制全球網路流通。目前全球僅有13台根域名伺服器,一台主域名根伺服器和九台副伺服器在美國,其餘三台副伺服器在荷蘭、瑞典和日本;而後三台副伺服器須透過美國的主伺服器才能上網。換言之,全球除了封閉性網路,任何上網際網路的電腦,每一封電子郵件、手機短信或手機通話,都經過美國。而全球龐大的互聯網數據庫有80%由美國控制,這種先天的網路和科技「帝國霸權」,讓情報收集如虎添翼,美國如不自我遏制,情報專業的權力太大、也著實太可怕!
譬如日昨媒體披露史諾登洩密資料,國安局「碟火」(Dishfire)計畫,每天收集全球手機簡訊達2億筆;美國在全球10萬部電腦安裝間諜晶片,即使電腦未聯網,情報員仍可在八哩內遙控操作竊取機密。這種可怕的科技實力,怎能沒有合理嚴格的監督?
歐巴馬的改革計畫,想限制科技權力的運用和濫用,保護更多人民隱私,回歸憲政權利,也重建美國和盟邦、政府和人民間的信任。但改革卻很難挽回美國在全球因竊聽而貶抑的道德形象,改革更須與專業、擁有神秘權力的情報單位拔河,成敗難料。而美國政府早晚須面對史諾登的引渡,在特赦或判刑之間,作出必要抉擇,以防止國家利益繼續受更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