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要撕裂中國到何時?
2014-01-23 09:40:3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曾在中國大陸「文革」期間貼出第一張大字報的「紅衛兵」標誌性人物宋彬彬,日前回母校原北京師大女附中,向1966年被批鬥殘害的師長道歉。連同此前大陸開國元帥陳毅的二兒子陳小魯為文革暴行道歉,以及河北邯鄲市退休幹部宋繼超在媒體刊道歉信,律師張紅兵為在文革中舉報母親,並導致母親慘遭槍決而懺悔,顯示文革結束近40年後,愈來愈多當年文革的加害者聽從良知召喚,不顧當局阻攔,開始認真反思文革的罪惡,大有形成風潮之勢。
對文革的反思,過去僅限受害者,加害者大多保持沉默。如今加害者紛紛出面為自己暴行道歉,原因很多。首先是經過數十年精神掙扎,希望尋求救贖與解脫。61歲的原紅衛兵劉伯勤在《炎黃春秋》刊登的道歉信說,「垂老之年沉痛反思,雖有文革大環境裹挾之因,個人作惡之責,亦不可泯。」年近70的宋彬彬則用一句話直白:「再不道歉,就沒有機會了。」
然而,更深層的原因是,習近平為首的中共「紅二代」全面掌權後,為換取「太子黨」同輩擁戴,對他們的管束趨鬆,使太子黨對文革反思的聲音得以個體呈現,而未被當局封殺。
宋彬彬、陳小魯等代表性人物的道歉和反思,與其說是個案,毋寧說是享受「特權」的結果。因為迄今為止,並無跡象顯示,中共當局擬對文革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反思或重新評價,也無跡象顯示,擬放鬆民間和學術機構對文革的大討論與再認識。
事實上,中共對文革的評價仍嚴限在1981年鄧小平主政時定下的結論,對文革發動者毛澤東個人的評價,也僵化地停留在「三七開」(七分功勞,三分錯誤)。想進一步探究,哪怕只是學術研究都不許可,相關著述也難見天日。而曾官至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文壇巨匠巴金,晚年雖矢志推動建立「文化大革命紀念館」,但直到2005年辭世,都未能看到夙願實現。
與此呼應的是,柏克萊加大創辦的網站「中國數字時代」透露,中國國信辦日前發出通知,指由於網路輿情複雜,各網站對宋彬彬為文革道歉的報導要降溫,現在報導已從首頁被撤下,互動環節不推薦相關話題云云。說明部分人費盡周折為反思文革而打開的「潘朵拉魔盒」,又被關上了。
顯而易見,習近平作為中共第五代領導人,仍固守鄧小平為文革定性的底線,因為他與許多掌權的紅二代一樣,雖曾是文革受害者(被打成「黑幫」後,下放延安農村),但同時也是受益者。習1975年10月即文革結束前一年多,就享受特權,獲「推薦」進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成為工農兵學員,是最早回城的一批「知青」。因此對文革禍國殃民是否如其他受害者那樣有切膚之痛,或許該打上大問號。
另一方面,如果習近平等新一代領導人聽任人們深刻反思文革罪孽,必然會追溯到毛澤東之惡和中共之罪,導致對中共政權合法性的質疑挑戰,因此只有讓「四人幫」概括承受所有罪責,對文革的反思就此打住。習近平的「不能用後30年否認前30年」之說,考慮的正是維護中共政權的形象與利益。
歷史永遠是一面鏡子。中共對自身在文革中錯誤的掩飾與推諉,只會讓社會更加被撕裂:受害者繼續苦尋真相,並加深對當局的怨懟;加害者在痛苦與回憶中掙扎;新生世代由於不瞭解這段歷史,誤以為文革是追求公平正義、打擊貪官污吏的政治運動而加以稱讚,「紅歌」唱得甚歡。
這樣的混亂局面,使文革的遺毒不僅無法肅清,文革式思維,諸如血統論、領袖膜拜、栽贓污衊扣帽子式的批判、劫富濟貧式泛平均主義,以及肉體上消滅異見者等,不斷謬種流傳。也因此中共的管治方式,從薄熙來時代重慶的「唱紅打黑」,到如今的「七個不准」、打壓大V公知,無處不瀰漫著一股文革之風。
文革既是中共執掌的政權通過多年意識形態教育,裹挾群眾而帶來的浩劫,如果不能深刻反思,一黨專政下,難保悲劇不再重演。反思文革,可鑑往知來,避免重蹈覆轍,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必經的道路,就看當局有無良知勇氣,何時願意面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