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國際政治 中國聯俄制美難成真
2014-02-10 11:03:4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美俄關係陷入谷底與美國帶頭下,英、法、德領袖拒絕出席俄羅斯索契冬奧開幕典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都參加開幕式,讓俄羅斯總統普亭深感欣喜。國際媒體與國際觀察家大做文章,表示當前中國外交戰略為「聯俄、睦韓、反日」,中俄關係將進一步推進,不排除兩國結盟的可能性,共同目標是對付正在亞洲推動再平衡的美國。問題是,索契冬奧的國際政治學真能攪動東北亞一池春水,讓大國權力政治重新洗牌嗎?
習近平主政以來,中俄關係不斷有進展。一年內,習已與普亭五度會晤,連續兩年習近平都鎖定俄羅斯為「開年外交」造訪國家。從俄羅斯對中國軍售、俄中聯合演習頻仍、中國向俄國採購石油與天然氣,以及雙方經濟合作來看,中俄關係2014年應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
但兩國深化關係是一回事,是否結盟又是另一回事。不少人認為,習近平的外交政策繼承前領導人毛澤東的「12字真言」,即「認清主敵、結盟對抗、離間敵盟」,但這種說法不僅引喻失義,還時空錯亂。
首先,以「認清主敵」言,美國推動亞洲再平衡主要目的,就是透過外交、政治、軍事與經濟影響力,讓亞洲重新回到對美國及其盟邦有利的均衡狀態。由於中國經濟、軍事快速崛起,強勢堅持「核心利益」使美國政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崛起本質上是「擴張主義」,而非「和平崛起」。北京繼去年11月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今年1月再度宣布在南海實施新漁業法,要求外國船隻進入捕魚前須先報備,似證實美國對中國崛起本質的判斷。
顯然,北京也有充分理由相信,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是衝著中國而來。但俄羅斯卻沒有必要認定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是針對俄國。俄羅斯近年經濟略有起色,莫斯科有意睽違20多年後重返世界舞台,但並不表示要與華府為敵。
史諾登事件後,美俄關係的確下滑。但只要有朝一日俄國將史諾登送還美國,美俄關係仍可能恢復舊觀。事實上,儘管歐巴馬、拜登都不出席索契冬奧,僅派遣層級很低的代表出席開幕式;但美俄仍在共同監控冬奧場地、保障選手與觀眾安全、打擊恐怖主義等方面密切合作。儘管克里姆林宮與白宮近期存在嚴重歧見,但普亭應瞭解在反恐、防核武擴散、對抗氣候變遷與地球暖化等議題上,還是須與美國合作。
其次,對北京來說,「結盟對抗」或許是不錯的構想,但對莫斯科而言,結盟對抗未必符合其國家利益。在美國再平衡政策壓力下,中國即使希望與俄國結盟,共同對抗美國,這樣做符合中國外交戰略利益,也有助將更多心力用在國內維穩上。但對莫斯科而言,與北京結盟對抗華府卻非最佳選項。
除非美國主動與俄羅斯為敵,俄國才會認定有必要與中國結盟,否則莫斯科會傾向認為,與各方維持「等距外交」最符合國家利益。何況,莫斯科看得很清楚,美中戰略互疑或競爭大於合作,是雙方亞太戰略結構性與政治制度性矛盾使然,俄羅斯沒必要淌這個渾水,更沒有必要俄中結盟將兩國綁在一起,與美國為敵。即使一方「落花有意」,但另一方卻「流水無情」。
第三,1950與1960年代初期,中國與蘇聯結盟對抗美國,但如今已事過境遷。中國在經濟、軍事快速崛起後,一躍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各場合,無不展現財大氣粗架勢。若俄中形成聯盟,莫斯科不啻要尊奉北京為「老大哥」,恐非普亭或俄國所樂見。
第四,聯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力量不足抵禦外侮,需與他國結盟對抗假想敵。但俄國本身有強大軍力與核武,足可自保,或無需因與中國結盟,得罪美國。
總之,由於美俄須在許多國際議題合作,莫斯科當前應無意和北京綁在一起與華府為敵,也不願奉中國為「老大哥」。習近平出席冬奧向普亭送暖,無非是中俄有革命歷史淵源,兩國當前處境有些類似,加上領導人性格投射的綜合結果。索契冬奧的國際政治學雖引起聯想猜測,但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眼前各種條件,中俄結盟仍不太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