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張會禁忌多有新意卻難大突破
2014-02-11 19:33:4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海兩岸主管與對方交流的官署負責人王郁琦、張志軍在南京會面,兩岸接觸正式邁入「官署對官署」時代,這是兩岸脫掉海協會、海基會這兩副「白手套」,進入全新的「政府首長對政府首長」交流時代,有其重大意義。但各種跡象又顯示,北京方面似忌諱台北賦予它過多政治意涵,態度和立場可謂「熱中帶冷,提防處處」。
本報系聯合報報導,北京將要求和台灣就會談結果簽署共識「備忘錄」,作為下次王張會的基礎;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最快4月將回訪台灣,台灣則希望半年內王郁琦能二度訪大陸,在半年內兩岸三次密集王張會,或說明馬英九政府對推動「馬習會」或兩岸步入政治性交流的急切感提升,但北京反應卻未必熱烈,箇中原因和發展十分微妙。
王郁琦主委臨行前,台北政壇傳聞,北京方面有「三個不能說」的禁忌。一、不能談政治議題;二、不能提中華民國;三、不能提人權、民主、法治和總統。換言之,這次兩岸官府首長見面,雖互以對方官銜互稱,但也僅止於此,想因此往上引伸至兩岸的「行政院」「國務院」,甚至「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黨」的對等意涵,北京會前已先畫定框架。也就是說,時機未到,或甚至根本沒有開放到這一步的意思。
難怪王郁琦春節前宣布此行時,再三強調此行不談政治議題。看來不是台北不想談,而是北京雖想兩岸政治談判早日實現,但顧慮反而不少。王郁琦這趟大陸行僅到南京、上海兩城市,何以忽略北京,關鍵可能出於兩岸政治分歧還大。王郁琦代表馬英九執政團隊,也代表台灣「事實存在的主(治)權政府」,但在兩岸未取得共識認可下,貿然赴北京兩岸都有顧慮,寧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漸進。
不論是王郁琦刻意不進北京,或北京不同意王郁琦以官員身分赴北京,背後都涉及承認政權意涵。這趟王郁琦不到北京,難道今後張志軍回訪台灣,也不訪問中華民國首都所在的台北市?涉及對等和尊嚴原則,這些細節看似太計較和認真,但兩岸各有顧慮,雙方內部都有不同聲音,都須步步為營,正是王張會成關心兩岸關係發展者焦點的主因。
王郁琦赴大陸如真的不談政治,能和張志軍談甚麼?何以仍有此行?中共方面透露,張王會將討論兩岸經濟整合、台生在大陸醫療、兩岸互設辦事處人道探視等三項議題。會談後,國台辦將提出雙方簽署正式共識「備忘錄」,做為後續談判基礎。看來,兩岸自去年在亞太經合會後官員見面,敲定首長互訪後,漸可擺脫兩岸兩會的「白手套」,雙方藉主管官署直接溝通來往,但議題還是事務性交流為主。這次會晤中,兩岸官員將互相介紹、認識,但這樣的「官對官」交流建立常態機制,還需更長時間交往磨合,短期內似難再上升至談政治議題。
馬政府或許盼望習近平領導的新班子,能更務實承認兩岸現狀,從「互稱王主委與張主任」,進而推演出上面的行政院、國務院,然後是總統、國家主席和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兩岸互信仍不足,外在變數也多,台灣島內反對政治談判聲音仍大等背景下,這種遐想並不實際,北京且視之為「禁區」。
邏輯和法理上這是不通的。既然承認「陸委會主任委員王郁琦」,上面若沒有中華民國,沒有行政院,則何來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但北京對「兩國論」「一中一台」有顧忌下,後面怎麼自圓其說,目前看來已難兼顧。換言之,中共認知和現實情勢上,都不得不面對台灣的實體統治和政權存在的事實,這個由全民民主投票選出組成的政府,雖只獲22國邦交承認,以大陸實力,或許也可改變它,但台灣的民主體制,畢竟獲許多國家非外交的實質認同。
當前東亞國際競爭中,台灣發言權和聲音雖微弱,但其地位和歸屬卻是影響中國長遠發展,也牽動中美日戰略較勁的最重大因素之一。北京不能讓兩岸關係再有變數或倒退,「官對官」便在這種情境下出現,或有安撫台灣的效用,至於下一步是甚麼?只能留待時間解決。無論如何,這也算是跨進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