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不能「一個會面各自表述」
2014-02-13 13:22:2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的陸委會主委王郁琦11日赴南京,與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舉行兩岸分治65年來的首次部長級會談。即使雙方互稱官銜,但大陸官媒接獲指示謹慎應對,張志軍會面時口頭稱王郁琦為「主委」,官媒卻未提;新華社及陸媒報導均稱王為「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張志軍及媒體一概不提「行政院陸委會」字眼。這樣的氛圍和台灣期待的「官對官」「部長對部長」差距很大。「一個會面,各自表述」,顯示兩岸互信仍不夠,須藉日後第二、三次會面持續補強,否則可能事倍功半或前功盡棄。
中華傳統文化講名正言順,孔子明春秋大義,奉正朔,「正名」勝過一切。王郁琦既是馬英九總統任命的陸委會主委,是政務官、行政院部長級官員,代表台灣官方訪問大陸,是另一突破;張志軍是大陸國務院台辦主任,也是正部級官員,國共內戰結束65年後,雙方部級官員首次會晤,意義非凡。
但從諸多跡象看,大陸對兩岸官員首次接觸顧忌還多。首先,稱謂作了「分割」處理,儼似內外有別。「陸委會主委」絕口不提,張志軍口頭稱呼王郁琦「郁琦主委」,「陸委會」稱法省略了;官媒報導統一口徑不提「主委」,而稱「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予人感覺「主委」只是叫給王郁琦和台灣民眾聽,對13億大陸同胞,王郁琦只是「大陸委員會負責人」,大陸委員會上面的「行政院」更甭談了。
北京這樣做是避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一國兩府」,本可理解。但台灣既大大方方稱大陸官員官銜了,朝野也期待大陸逐步承認台灣有個自1912年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中華民國,至少先承認實質統治台澎金馬的政府官銜,北京卻迴避了,兩岸顯然有不小「落差赤字」。
「張王會」其實是兩岸未宣示政治談判,實質上卻都默認進入「政治領域」的首次接觸,參與者既是政府單位首長,會面本身即具高度政治性,國際媒體重視報導,凸顯兩岸從「分治」中走向「復合」,這是現實狀態的描述。但所談議題太事務性、層級低。這是刻意安排或兩岸默契,有待查明,但這種層級的會談,就該談政治議題,希望日後官對官能自事務而政務,能真正達成政治議題的突破。
北京貫徹習近平「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的心志,促成這次部級會晤。但我們不得不說,北京刻意淡化官銜,反而喪失收攬台灣民心的機會,太計較稱謂、怕台灣占了便宜,予外界敞開心胸不夠、誠懇度不足或顧慮過多等印象。須知台灣朝野都用放大鏡在檢視首次官對官接觸,難道北京以為台灣會沾沾自喜說「大陸承認了陸委會、承認了主委」?輕忽和錯估極易讓首次歷史性會面,最終變成「一個會面,各自表述」,反而折損互信。
國共內戰時期,中共撕毀和談協議的前例,國民黨不會沒有警覺。如今大陸有更多籌碼、更高自信,譬如兩岸軍事平衡已完全向大陸傾斜、解放軍發展反介入/拒止戰略和武器,使美日介入台海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日益降低;兩岸經貿互依,台灣漸融入大中華經濟圈,兩岸民間交流強化,逐漸形成一日生活圈等,台獨除了島內選舉的政治操作外,成功可能性基本已近乎零。這樣的態勢應讓北京對未來和平統一更有信心,既然官員見面了,稱呼官銜又何妨,展現大度有利爭取台灣心悅誠服,否則兩岸問題只有愈拖愈久。
台灣當然不能貪功冒進,想藉一次部長級會談就全然冰釋65年來的隔閡或打壓。中共也不能低估台灣官民智慧,2300萬人絕非「給顆糖吃」、口頭稱一聲主委就能搪塞。只有尊嚴、對等,中華民國這個政治實體能被大陸正視面對,兩岸善意交流過程才能平順,逐漸擺脫台灣政黨輪替的影響。
兩岸既已邁開步伐走向「官對官」,寄望北京今後更敞開心扉,用更大彈性接受台灣官方稱呼,不要再猶抱琵琶半遮面。大陸每年訪台民眾達800萬人次,抵台後面對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和一切公權力運作,無法視而不見。兩岸最終只有彼此認同對方的政治符號,平等磋商解決,而不是一方吃掉一方,從認同對方政治體制入手,才是縮短融合進程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