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有無可能意外實現

2014-02-16 19:05:0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海兩岸65年來突破歷史的會晤:王郁琦、張志軍「官方對官方」見面落幕了。眼前看,馬英九想在今秋亞太經合會(APEC)在北京懷柔雁棲湖畔舉行時會見習近平,成功希望不大。但台北的意願正式傳達給北京了,就像張志軍說的「兩岸的未來,需要更大的想像力」,會不會峰迴路轉?到底是台灣急或大陸急?這次會面,即使兩岸互稱官銜只實現一 半,「主委」、「主任」稱呼僅見諸張志軍、王郁琦兩人口頭互稱,大陸官媒未提 「主委」等稱呼,遑論「陸委會」政府機關名稱,頗有「你稱你的官銜,我堅持我才是中國正統」的蘊意,以致將來「各自表述」,台灣的中華民國合法性未被承認,反被大陸「一個中國」吸納「招降」還有疑慮。
 
但王張會後,藍綠陣營都肯定互稱做法,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對北京而言也屬 「不可逆轉」的改變,《經濟學人》即稱兩岸這些「象徵」已成為「實質」形式,既非 一邊一國,也無主從關係。 從多方面觀察,這次「官對官」有許多 刻意安排的巧妙細節,諸如:王張都佩戴 沒有國旗的徽章;王郁琦赴中山陵謁陵稱 「中華民國已經103年了」、談話公開說出 「中華民國」,而國台辦官員這時刻意迴 避;王獻祭孫中山花圈上署名「陸委會主 委」,但未提行政院、中華民國;陸方同 意王郁琦在南京大學演講,含蓄談自由民 主的價值……,凡此種種,俱見兩岸互示 善意,各展巧思。台北想闡明立場,北京 則展現寬容,但又將台方欲散播的理念、 政治象徵符號等,控制在一定範疇(包括 媒體不報導),給自己將來留彈性迂迴空 間,提防萬一綠營再執政,形成「兩個中 國」、「一中一台」等困擾。台灣因此得 到某種程度「對等尊嚴」,兩岸實踐一定 程度的「不否認治權」,如此一步步推 進,涓滴累積互信,相互融合的漸進過程 可圈可點,兩岸表現都值得喝采肯定。 
 
這次會談繞樑最久、餘韻猶存的是張志軍說「兩岸的未來,需要更大的想像力」。想像力當然須適用兩岸,既考量台灣的未來缺乏與大陸的密切關係不可想像,最後須有和平的「終局安排」;另方面也得忖度,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固然不假,亦即兩岸現狀,但大陸終須面對與中華民國間的問題如何合理解決。透過這類交流,從「主委」 到「陸委會」、「行政院」等拾級而上,最終面對「中華民國」,談判「治權」、「主權」兼容問題,都需靠更大想像力。 
 
可以說,兩岸目前都有意願,就2008年來兩岸密集交往作個階段性總結。台灣提馬習在APEC會面,有總結段落、開啟新篇之意;陸方則以「西雅圖模式」,暗示台方僅能派部長級人士或領袖代表參與,國際場合會面不宜,好像路已堵死。 
 
這個結果並不讓外界意外,但還是存留不少「想像力」空間。馬政府民望低迷,「會習救馬」的突破可拉抬馬的政績,馬英九2016年5月卸任能留更多政治遺產,表面看讓兩岸關係不致再因政黨輪替而發生逆轉;實質上,馬政府也想透過北京首肯,讓習近平親手促成,擴大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台北或許也認為,東海、南海緊張情勢日益升高,台海卻相對平靜,正彰顯馬英九的大局策略正確得宜,中共當局和中華民族都受惠,理當獲善意回應。 
 
反觀北京態度,從急於兩岸政治談判,現在反而對習馬會提議態度保留,關鍵當然在場合不宜、國際介入和兩岸問題國際化等忌諱。台海平靜無波眼前對北京至關重要,無兄弟鬩牆之憂,可專心致力與日美周旋,傳聞大陸1000多枚導彈瞄準日本,馬英九難謂無功;但想驅動北京「拉一把」挽救馬的聲望,進而扭轉獨派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改善台灣支持統一的低落民意,雖非北京的急迫優先選項,但也有一定吸引力。 
 
當然,既然馬英九開口,會晤習近平算是提上了議程,APEC不宜,其他的地點、身分仍有「更大想像力」空間。只要北京掂量利大於弊,以習近平比江澤民、胡錦濤更自信,又屬歷來最「知台派」領導人,習馬會醞釀後,最終會不會給全球華人一個驚喜,作為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的門鑰,眼前似乎尚未完全絕望。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