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對台策略新高度 情先於理

2014-02-22 13:05:5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接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發表對台政策重要講話,新華社公布談話全文,「習四點」儼然是繼「江八點」「胡六條」後的黨內重要文件。習近平接受連戰當面提「中華民國」未反駁,還強調瞭解台灣當家作主的「出頭天」意識,並用「黑水溝」「討生活」等庶民語言,顯示習對台思維有新突破,有新的策略高度和更大善意。但總體言,北京對台「情先於理」,民族情感訴求大於法理實務,對接受中華民國只有暗示,迄無可行的法理論述,更遑論保證。如僅此於此,恐仍難爭取台灣2300萬人的多數認同而有大突破。
 
綜觀習近平論述,較特別之處有:一,肯定台灣當家作主意識,也就是理解台灣很多人忌憚兩岸如統一,台灣的中華民國會變「地方政府」,無法再當家作主、中央至地方的一套政府行政體系勢必推翻。習近平被公認屬「知台派」,曾主政福建、浙江,與台商和台灣各路人士交往最多,熟悉台灣人概念和語言,體會勝過江澤民、胡錦濤,但知台未必等於親台,能否軟化對台政策,攸關未來兩岸關係能否突破。 
 
二,把「中國夢」涵括進台灣。習的中國夢是掌權以來的「招牌」。中國夢包含富國強兵、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等,台灣雖無「台灣夢」的論述,但台灣夢例如自由、民主體制和人權,甚至包括獨立自主等,基本和中國夢有潛在扞格。習強調「珍視台灣現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暗示台灣統一後可保有現行民主體制和生活,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一脈相承的「一國兩制」無異。歸根結底,兩岸如要「共同構築、共同發展」未來,實現中國夢,恐須考量台灣多數人拒絕接受「一國兩制」的現實,另起爐灶。如僅換個名稱和論述,俞正聲所稱兩岸「再突破期」就難以實現。 
 
三,習近平談話未再循中共傳統,把台灣人當家作主意識和「台獨」畫上等號,是進步思維;理解連戰提出的中華民國現狀,是默認現實,再徐圖突破,擴大包容。台灣本土族群普遍認為,400多年來台灣被荷蘭人統治、清廷割讓、日本殖民和國民黨遷台等歷史,始終臣服於外來政權,「台灣悲情」心結即指此。北京推動統一如遙指台灣成大陸的附屬,綠營必然嚴拒反對;而隨國民黨遷台或支持藍營群眾則有中華民國自始是孫中山領導創立,103年來國祚從未中斷,邦交承認是國際現實,中華民國僅有22國外交承認明顯不足外,其餘國家條件一樣都不缺。如果中華民國最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而成「特別行政區」,自亦難接受。習近平說瞭解這些「解不開的心結」,算是把對了脈搏,但能否知症下藥才是關鍵。 
 
台灣在李登輝時代曾有國家統一委員會、國統綱領,寓意徐圖漸進統一。但短短20年,中國大陸崛起強大了,島內反而因政治操作或兩岸隔閡,兩岸心理距離反而拉遠,認定統一尚非其時,背後真正原因是甚麼,兩岸都該深思找出癥結,切忌亂投藥引。 
 
無可否認,習近平高規格接見認同「一中架構」的連戰一行,在台灣已屬相對較小的政治板塊。連戰當習近平面提中華民國,不再認定是政治禁忌或有失「禮貌」,是北京所稱「甚麼都可以談」的應有之義。而大陸仍忌諱中華民國,有學者謂中華民國的意義如屬「政府」就好談,如屬「國家」問題就較複雜,或許正是兩岸「王張會」的「政府對政府」能實現的決策思路。但既然要「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兩岸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就須面對中華民國這個「國家」,有行使治權及於台澎金馬的事實和主權,它也是「一中」,無法面對中華民國問題,再感性的語言和情感訴求,最終都會徒勞。 
 
較令人注意的是,北京雖不同意APEC場合習近平、馬英九見面,但習向連戰主動談及習馬會,似對不同時間、場合見面不排斥,予人想像空間。習近平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富深意的語彙,但需要用實際行動證明北京尊重中華民國的誠意,否則台灣民眾對訴諸民族情感的甜蜜語言已聽很多,漸有免疫力,徒有言詞已難打動台灣民心。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