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變局 中國迎來新機遇期?

2014-03-06 11:05:2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癱瘓烏克蘭,重兵壓境下,美國和歐盟除了揚言經濟、外交等制裁外,幾未見有效的軍事制衡姿態。這種態勢或因歐巴馬總統平和軟弱,或因美國對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國力大傷,而敘利亞與埃及前例,讓世人對美國難再有充分信心;歐盟各國自顧不暇,讓浦亭主導這場博弈玩得興高采烈。有觀察謂美國「重返亞洲」已遇挫,美軍勢須在歐洲保留更多武力,從而減少在東亞部署力道,中國可能又迎來另一戰略機遇期。 
 
能否這麼論斷,還在未定之天。但美國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傾舉國之力反恐,發動兩場戰爭,近十年間亞洲國際權力幾乎真空,讓中國出現難得機遇期,無論中美合作關係、對外經貿、國內建設和建軍成就,對非洲、中南美洲擴增影響力,中國都漁翁得利。歐巴馬推出「亞洲再平衡」,被認為是扼制中國之舉,釣島、東海和南海主權爭議,都有美國的影子;華府計畫2020年前把60%兵力部署亞洲,如今因烏克蘭危機有可能改變。 
 
烏克蘭變局是美、歐盟背後運作,並非無的放矢。烏克蘭身為「俄羅斯帝國的鑰匙」,扼控俄國海軍在黑海出入的戰略要地,又是俄羅斯文化、精神發源象徵,歐美「策反」烏國人民推翻亞努科維奇政府,重傷俄國「核心利益」,誤判和低估莫斯科的反應,也違背兩德統一前美國所言北約不東擴的承諾,浦亭出重手維護烏克蘭不被歐美「染指」,正是國際強權的遊戲規則。 
 
浦亭盤算精準、出手辛辣,索契冬奧甫結束即陳兵克里米亞半島施壓,既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也再塑其強人和敢向歐美叫板的「硬漢」形象,展示俄國還有牽動世局的力量。他迄昨天才公開發言,增添莫測高深神秘感;與歐巴馬同比,難怪後者被共和黨國會議員和右派媒體罵翻了天。 
 
俄羅斯出兵他國,再堂皇理由都難獲世人認同,難免陷孤立,只擺陣、不開火,演習半途鳴金收兵,都是浦亭精算的進退手段。他想拉攏中國這個重量級盟友,除了壯膽,還想博世人理解。但北京顧忌多,致有外界「看不懂」的外交部聲明。北京向來持不結盟、不干預他國內政原則,主張維護個別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烏克蘭是中國通向歐亞大陸門戶,與中國早簽下經貿合作關係,北京如支持俄國出兵,未必符合本身利益。何況中國自身同樣有對國家認同像烏克蘭般歧異的台灣、新疆和西藏,如認可外國出兵干預,未來外國也來這一手,北京將進退失據,又不能不顧俄國顏面,才有「考量烏克蘭問題的歷史及現況的複雜性」「適當解決」這類「天書」般的外交辭令。 
 
烏克蘭變局啟動了國際博弈,觸痛美國和歐盟。局勢雖因各方克制,稍見緩和,但大局底定的歐洲,美國本可「輕歐重亞」,卻因浦亭的挑戰,歐盟各國無心也無力攤牌,美國獨撐大局多少慌亂失據。馬侃、貝納、葛拉漢等重量級國會議員厲言批評白宮,指歐巴馬軟弱、優柔寡斷,形容「俄羅斯下了一盤好棋,而美國還在打彈珠」,後續影響不可忽視。美國不能再重亞輕歐,但國力減弱,資源分散,或許對減輕東亞緊張局面不是壞事。 
 
南華早報文章形容歐盟、俄羅斯都是危機中的輸家,歐巴馬「再平衡亞洲」也成輸家,只有北京可能是唯一的國際贏家。是否如此,要看危機是否刺激美國大幅調整其在亞洲布重兵的策略。2013年美國在亞洲國防開銷高於歐洲,局面可能被扭轉。不少美國專家預言,白宮可能得放棄亞洲再平衡政策。 
 
這種論斷或流於急切。比較可能的情況,是美國被逼採亞歐並重,間接降低對中國的壓力,中國再迎來另一個意外的戰略機遇期和發展緩衝期;而華府再處處為難北京顧忌會更多。浦亭敢出手挑戰歐美利益,顯示廣義的「西方國家」真的走弱了。有人批評中共新領導班子面對東海和南海局勢太保守,早該學浦亭出牌扼制日本,扭轉大局。但北京穩重多留後路並沒有不好,鄧小平的「韜光養晦」蘊義深遠,是大智慧。中國沒有類似克里米亞的危機,反該善用新戰略機遇期發展,才能成國際危機中的真正贏家。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