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為何擴大宣傳台灣關係法35周年?

2014-03-17 17:41:1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今年是「台灣關係法」制訂簽署35周年,美國在台協會(AIT)選在距1979年4月10日卡特總統簽署該法日子的前35天,每天刊登一張照片,呈現台美關係35年來的強度與深度,及35個美台友誼的重大時刻。AIT在「台灣關係法」的10、20、30周年三個「整壽」都沒有特別做法,為何今年35周年卻大事宣傳?

AIT官方臉書刊登第一張「台灣關係法」照片,就是法條首頁,以英文記載:「第96屆國會公法第8號,1979年4月10日卡特總統簽署,但本法溯及1979年1月1日起生效」,並有「該地區和平與穩定,與美國政治、安全與經濟利益息息相關,也是國際關切之事」等字樣。

表面看,AIT似想與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伊斯(Ed Royce)今年2月中旬訪台,下旬即提出一項要求國會重新重視「台灣關係法」的議案有關,想收相互輝映之效,讓美台政府與人民再體認該法對雙方關係與維護西太平洋和平、穩定與繁榮的重要性。

惟從近年國際情勢與東亞情勢發展,可看出美國愈來愈重視台灣與美台關係對東亞和平發揮的作用。2011年11月,前國務卿喜萊莉.柯林頓在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發表演說指出,台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這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與制訂「台灣關係法」以來,美方對台灣表達的最強烈表述。雖然喜萊莉已離開國務院,卻極可能成下任總統。她對台灣的認知和定位在美國政治人物中罕見具前瞻性,也可能有高度延續性。希拉蕊說法不只口頭的「戰略再保證」,也反映在美國對台實際外交政策上。華府隨後不僅派遣高層官員訪台洽談經貿商務、核能安全與援外政策,更讓中華民國在2012年成為美國「免簽證計畫」的第37個成員國。

秉承喜萊莉對台灣的支持,美國官員持續不斷對台灣釋善意。亞太副助卿梅健華去年10月一場演說中指出,美台關係是「全面、持久與互利的關係」。今年2月,亞太副助卿羅素在國會聽證中首次公開讚揚馬英九總統2012年8月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認為台北與東京能簽署「台日漁業協議」、台北與馬尼拉就漁業糾紛與漁權問題談判,及兩岸持續推動和平發展,使台海兩岸成為亞太地區最穩定地區,未來東海和平倡議若能擴大適用範圍,東海地區建立「東海行為準則」,再擴及南海,當為美方所樂見。

北京去年11月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由於語帶威脅外國航空器,美國派兩架B-52轟炸機闖關,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表示,美日韓台應對東海防空識別區採協同立場。羅素表示,中國若畫設南海防空識別區,美國將考慮在本區增兵,顯示美國在亞太地區政策作新調整。而北京今年初公布海南島新漁業法,要求外國船隻進入海南島鄰近水域捕魚前須先通報,引起美日菲越等國不滿,要求北京解釋,這些情勢都催化華府強化與亞太國家關係。

這次馬來西亞班機失蹤,美國憑高科技和經驗優勢,掌握許多關鍵情報,卻刻意對馬國政府表達「尊重」態度,與中國疾言厲色質疑馬國政府對比,固然中美政府處境不同,但華府與北京隱性競爭,想拉攏亞太國家的用心也昭然若揭。

此外,美中雙方針對「新型大國關係」內涵、國際議題合作,及雙方能否發展具「可操作性」關係,迄今沒有重大突破。主因在雙方「戰略互疑」積累已久,加上史諾登、歐巴馬最近再會晤達賴等事件,華府與北京因新仇舊恨,不易善了。即使歐巴馬夫人蜜雪兒即將帶母親和女兒訪大陸,但美中雙方始終有不穩定變數。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評價美俄關係,提到美中政治和戰略關係日益走向對抗,中國領導層如想學普亭,在釣島主權紛爭中動武解決,美和盟友將如何回應?最關鍵要素是美日間有「美日安保條約」保護,中國或不致學俄國冒險。這個邏輯也存在於某些支持台灣的美國政治人物思維中。

「台灣關係法」眼前難再修正,但美中競爭態勢改變時,它的作用和美日安保條約會很類似。美國在台協會擴大宣傳「台灣關係法」35周年,應非偶然或臨時起意,背後或有微妙和深遠的涵義。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