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亂局 民主或民粹?

2014-03-21 11:18:2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爆發大學生闖入立法院議場、倒掛國旗、拆立院名匾,千人占據立院和議場,少數學生甚至在議場喝酒的亂局。學生要求馬英九道歉、江宜樺下台、警察退出國會。最高民意機關出這種醜事,讓台灣民主再次蒙羞,而爭議根源在「服務貿易協議」應否送院會存查(等於備案通過),亦即台灣要不要與大陸在經貿、產業、勞工等方面緊密結合。這場抗爭不僅是朝野正反兩方攤牌,背後更涉及台灣往何處走的拉鋸角力,學生們表現到底是民主覺醒或民粹意識作祟?這是台灣的希望或絕望?
 
亂局無疑會使台灣再躍登國際新聞舞台,成為外媒討論關注對象。從台灣島內或島外看,或許有不同感受或結論,但對台灣,它絕不是一個正向的發展。事件爆發後,台灣媒體形容「民主最高殿堂、神聖的國會」竟被學生們占據,「尊嚴」蕩然無存,痛心台灣代議民主失靈、民主發展成就蒙塵。但實際上,還有多少人「痛心」立院淪陷,認為「神聖民主殿堂」被學生侵犯?
 
自李登輝修憲廢省,增立委名額,以容納地方政治人物成立委,「豬仔立委」就充斥立院,素質低、議事效率差,已公認成社會亂源,立委也是公眾印象最差的職務之一;尤其去年立院朝野「龍頭」王金平、柯建銘公然關說司法,違背正義、破壞體制,迄今卻雄踞高位,立院道德形象、國會神聖和尊嚴更一落千丈。占領行動中,立院尊嚴其實無足輕重,糟糕的是背後的民粹意識和凌駕法律和體制,重傷了台灣的民主和法治。
 
服貿協議爭論中,台灣的民主被民粹意識取代利用,泛政治化明顯。認為兩岸經貿整合必然導致台灣被政治併吞,使一些民眾徬徨無助和恐慌,社會重大分歧。馬政府既是民選多數政府,兩岸經貿緊密結合是大勢所趨;民調也反映多數民意贊同服貿協議,立院已拖延九個月的審議須早日通過,否則無以實施,不利台灣經濟,將包裹表決全案存查,遂成衝突的導火線。
 
履行兩岸多回合談判後的協議,是政府的義務和責任,它也涉及馬政府執行能力,和北京對馬英九的信賴度(credibility)。事實上,國家或政治體之間簽訂協議後,如被國會審查阻擋無法落實,將影響日後與美日韓等國談判或加入經貿組織、簽訂協議,豈可兒戲。
 
但反對者認為,這是將台灣與大陸「綁死」,從經濟整合過渡到政治統一的步驟。意識形態主導,完全不顧後果,正是占領立院的思維。有學者諷刺,外國都在爭市場、台灣卻在爭議場;各國在講經濟,台灣卻在拚政治。民進黨懾於工商界壓力,慫恿學生出面反對服貿協議,為了拚選舉,非常缺乏政治道德。
 
有人溢美稱學生此舉是「覺醒」,可媲美1990年「野百合」學運占領中正紀念堂,逼迫萬年國會走入歷史,成為改革動力。網路世代興起,「草莓族」「啃老族」「月光族」充斥,大學生普遍不關心世事,只醉心社交網路,終日滑手機、看八卦、追逐偶像動態之際,台灣年輕世代能關心國事,本不是壞事;但行為粗暴、手段踰越,不符自己意思者都該下台、道歉、撤回法案,行徑何異於民粹暴民?
 
假借保障「台灣主體性」,想為台灣尋找不過度黏貼依附大陸的替代方案,以免他日被「以經圍政」逼統,這類思維正是台灣的「集體焦慮症候群」。但基於地緣、種族、文化、語言和各種既成現實,台灣都難擺脫融入大中華經濟圈,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學生赤子情只看到一絲關心台灣未來的「希望」,期待擁抱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但目標不實際、手段粗暴幼稚,也找不到新出路,結果除了反對,只有「絕望」。這種廉價的主體意識「民粹」不可取,亦缺乏可操作性,只能在有「反中」情結的民眾中自欺欺人。
 
風波讓外界再見識王金平的政治性格。在「尊重民意」「愛護民主幼苗」等媚眾意識下,警方失能、立院淪陷、台灣陪葬,都和王金平的「圓融」難脫干係,他還有何立場談捍衛國會尊嚴?而馬政府風雨飄搖,再雪上加霜,處理不好將徹底「跛鴨」,台灣民主再受創,沉迷政治內耗的台灣,何時能撥雲見日?
 
关键词:法院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