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效應迸發 台灣亂局未了
2014-03-25 10:17:3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一直以華人社會真正走上正軌的民主政治而自豪。但幾天來,「反黑箱服貿」學運占領立法院,癱瘓議事,立法院長王金平拒絕收復立院。行政院長江宜樺周六親自與院外學生對話,無功而返。馬英九總統周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解釋服貿談判底線,說明協議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仍未被學生接受。激進學生晚間衝進行政院,損毀公物,子夜後,馬政府動用鎮暴警察強制驅離,造成小規模流血衝突。
事態演變至此,很少人會認為這樣的民主值得驕傲、值得效法學習。台灣經常以菲律賓民主為誡,警告不要玩民主而把自己的幸福和國家前途玩完了;但現在,台灣民主卻義無反顧地邁向類似菲律賓、泰國、烏克蘭的「民煮」道路,把自己煮得水深火熱。今年七合一選舉,更放大和激化類似效應。
台灣民主病症不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本原因在權利意識過度膨脹,但法治精神卻嚴重不足。民主政治以數人頭代替打人頭,選舉萬歲,而民主要穩定運作,必須所有參與者都承認遊戲規則的公平與至高無上,所以「法治優先」與「民主權利」兩者間須取得平衡,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穩當,但台灣移植西式民主,始終移植不到這種基因。
大學生發動反黑箱服貿,出發點是反對服貿協議草率在立院過關,拒絕台灣在「以商圍政」下,淪為大陸的附屬和附庸。余英時教授指這是台灣青年世代對海峽對岸政權的不信任。質言之,要求「退回」服貿,本是正當的表達意見權利,符合民主,但行動變成占領立法院、衝撞行政院,冀圖癱瘓國家或政府運作,卻用民主甚至民粹手法否定了法治,明顯踰越法治紅線,結果反而重傷台灣的民主價值和聲譽。正如馬英九所說「這就是我們要的民主嗎?」
多年不見的學運,顯現許多後現代特色。譬如透過網路社交媒體發動集結、主張多元、缺乏有力統合領導群、步調不一等,雖代表很高比例的民間聲音,卻增加更多群眾運動內在風險。寥寥數百人卻提出總統道歉、退回法案、閣揆下台等「漫天要價」條件,任何政府都難應允;而學運又缺乏煞車和退場機制,不到撞牆不回頭。天安門事件的血跡斑斑,更讓台灣朝野和社會特別優遇學運,視孩子們如「法外之民」。
馬英九、王金平間司法關說風波引起的恩怨,王金平三次拒絕邀請依憲法作院際爭議協商。民進黨等著「割稻尾」(坐收漁利)。而兩岸經濟整合走入關鍵期,台灣人對未來前途的徬徨恐懼,加上選舉年因素,都是國會淪陷多日、僵局拖延,最後結果讓台灣民主蒙羞的背後助因。
平心而論,很多參與抗爭學生坦承,對服貿協議理解有限,只是看到網路流傳的簡化分析,資訊獲取並不充分和全面。而問題無可推托須回問馬政府:服貿協議談判過程「透明度」幾何?除了十幾場公聽會,政府與民眾間充分溝通好了嗎?各行各業開放大陸同行入台的影響和代價多少?藍綠立委都妥善說明、歧見拉近了嗎?最後將影響台灣至何種地步?即使大陸也自認協議中有許多「讓利」條款,但馬政府有沒有給全民一張明確「分析圖」和「未來路向圖」,祛除一些人疑慮?從學生和大眾反應看,答案是否定的。
民主體制下,人民和政府間有分歧衝突很正常,英美也有民主失靈的時候。英國鐵娘子首相柴契爾面對煤礦工會罷工,堅定不撓打擊,贏得勝利;美國雷根總統面對空中管制人員加薪不成集體罷工威脅,開除全體空管員,重新招聘,贏得讚佩。反觀馬政府溝通能力與人和都有問題,缺乏靈活手段和魄力。鬧出這麼大風波,但大老、同志和清流竟無一人挺身代作調解或辯護,反映了領導力和「跛鴨」加劇現象。
亡羊補牢,警方驅離行動守住政府尊嚴和法治底線。但立院失陷未解,回歸源頭,馬政府須重拾服貿協議的朝野充分溝通,甚至包括召開國是國會,否則亂局難了。經此一役,服貿協議前程更艱險,最壞情況如拖至馬英九任期屆滿,無論藍綠誰繼任都可能接下燙手山芋。如須另起爐灶,台灣經濟前程暗淡。今後再談「習馬會」已如雲霧中煙塵,難望更難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