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空難 能否刺激亞太國家整合?
2014-03-26 14:12:3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全球億萬民眾關注16天後,馬來西亞總理宣布,MH370航班在印度洋中部墜毀的結論,旅客家屬譁然。只根據民用海事衛星數據分析即對家屬的一絲希望「宣判極刑」,讓馬國政府形象雪上加霜。印度洋中部水深3000米或更深,黑盒子搜尋和打撈只有美、中、俄、法、日等國有相關能力,說明建立一個人道救援和災難救助的國際整合機制,以透明公開方式合作,來應付任何國家出現的即時災難,此其時矣。
這場空難無論發生過程的詭異、失蹤期間之長、各國海空搜救規模之大,和引起全球民眾的關注程度,可能都創造了空前歷史紀錄。各國搜救過程動用的衛星、軍艦、民用船隻,甚或水面下或網路上我們看不見的國防資源動用和較勁,恐怕都是空前罕見。
尤其中國軍艦首度到其從未或甚少航行的馬六甲海峽以西、印度洋南側等海域,並動員21顆各種衛星搜尋海陸廣大領域,無論水文和航海資料蒐集、指揮和資源整合協同運作等,或許都有外人難以窺探的收穫。同樣地,美中兩國與馬來西亞、澳洲或其他國家這次聯合援救,表象下也有我們看不到的彼此提防、合作和較勁。這些複雜現象說明,我們居住在地球村,有共同的福祉和利害。除了國家間的競爭,應該還有人道、同情、互助等人類更高層次的人性和「人味」!
說來諷刺,正當美國和歐盟圍繞著烏克蘭克里米亞公投入俄與莫斯科全面對立,瀕臨戰火邊緣之際,亞太國家卻全力以赴,正在同心協力搜尋神秘失蹤的馬航客機,雖然其中也勾心鬥角。近一年來,埃及暴亂、敘利亞危機或烏克蘭變局,世界主軸幾乎都在權力角逐、強權間博弈或同胞間為權為利,彼此殺伐,國家間爭奪戰略地盤,明爭暗鬥角力。馬航空難誠屬大不幸,該為罹難者和家屬致哀,但事件喚醒我們,人類還有值得發揚的可貴情操。
事發後,包括美、中、澳、日和東南亞共25國參與救災,全力投入企圖尋找國際航空史上最離奇的飛機失蹤案,希望發現239位乘客和機員下落。歐巴馬總統夫人米雪兒訪中國,剛踏上中國土地就宣示協助找到失蹤飛機是美國當務之急,雖屬向中國示好,但表現了人道關懷;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反覆向馬國政府要求找到飛機、找到人,絕不放棄最後希望,都是人道最高價值的體現。
但不幸地,亞太國家和美國共同參與的「世紀大搜索」,各國並未真正超越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考量。尤其馬來西亞釋放訊息片斷零碎,玩弄國際政治或顧慮馬國執政黨利益的嫌疑最大;美國也有意無意間炫耀其高科技領域的領先,或炫耀其「強權大哥」姿態;澳洲讓中國軍機首次降落,在美中之間一度出現兩難,越南、泰國也各有顧慮。亞太地區的矛盾較勁暴露無遺,甚至有不少「陰謀論」流傳。
對照歐洲因克里米亞公投回歸俄羅斯,引起美國、歐盟與俄國的「準後冷戰」對抗,導致20多年來歐洲再出現劍拔弩張的不友好局面,亞太情勢複雜度不輸歐洲。中日因歷史問題和釣島主權爭議,情勢迄未見鬆弛;南海各國主權紛爭,美國強勢介入主導,地區不時充滿火藥味。馬航事件適時提醒大家,國際間有比戰略利益和國家目標更值得維護和追求的價值,就是人民的生命和價值。
誠如專家所言,這場空難也讓我們知道,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一架民航客機竟然可在各國高科技偵察監視下,失蹤兩星期餘,動員如此大規模先進技術搜索,迄今卻無法發現其行蹤。它證明人類不要誤認「人定勝天」,事實上,是「知道得愈多,反而讓我們理解我們不知道的更多」,所以人類更應謙卑。
它也揭示亞太國家各自為政、難以整合的分裂現狀,並不符大家利益。要讓宗教、文化、民族各異的亞太國家整合,自外於中美強權角力,或許不切實際。但馬航悲劇的國際聯合大搜索,應給亞太國家一個啟示:是否應迅速建立人道救援和災難救助為目標的整合機制,以超越政治方式透明公開合作,應付隨時可能到來的災難?人道援助的整合機制,畢竟比強迫和利益導向的國家霸權式整合,更紮實可靠。
关键词: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