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應放低身段與學生對話解僵局
2014-03-27 10:02:0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反對服貿協議抗爭,學生占領立法院進入第10天,馬英九總統25日釋善意,有意邀請學生代表到總統府對話。但原本願與馬英九溝通的學生,至晚間態度改變,解開僵局的曙光旋踵又被烏雲遮蓋。盱衡全局,除非學生累了,自動退出立院議場,讓立院朝野協商,回歸體制運作解決爭議,否則馬總統應再表現更大誠意和讓步,全力促成會見學生代表,以協商出各方能接受的退場方案,化解這場風波。
這是近年台灣最大的社會和政治分歧。它是因政府宣導服貿協議不夠力,對各種疑慮太輕忽,未早日蒐集和掌握反對理由、尋求解釋和澄清導致,馬政府難辭其咎。但學生群眾對服貿協議不瞭解,受簡化且帶政黨立場的「懶人包」影響,所謂三分鐘認識服貿協議,實有許多誤導資訊,導致「親中賣台」「投降」等簡化民粹式訴求風行,都是助因。
學生占領立院、癱瘓議事,衝進行政院,砸毀部分辦公室,警方驅散造成小規模流血,使台灣多年來街頭抗爭群眾保持理性、平和、自律,大家自豪是「成熟的公民社會」的成就感,都被抗爭湮滅。而對服貿協議不同意見造成的社會分歧,「臉書」上大規模刪除不同意見的親友名錄,並引發論戰,更顯示這次議題引發的「社會動員」程度,超乎島外的想像。如形容這是台灣近年的多重挫折和考驗,應不為過。
這次群眾抗議顯現幾個特點:一、新生代對未來的關注提升,恐懼或徬徨感高,想主導自己未來,進而影響台灣出路的欲望,強度超乎成人們想像。必須承認,所謂「站出來,是為了自己的未來」有其積極意義。
二、抗議活動也顯露社會總體對兩岸經貿整合的憂慮,下一步怎麼走,台灣是否失去主體性,被大陸龐大經濟體吸納,以致年輕人生涯受影響的疑慮;政治上出現恐懼「以商圍政」「以經促統」的集體焦慮感須面對解決。
三、發動抗議主導者多有黨派色彩,甚至屬「職業」街頭抗議者,可說是天生反骨,但不容否認,活動訴求具一定民意基礎,短期內能募得650萬元台幣捐款,還有許多食品物資捐贈,準備花錢在紐約時報及台灣媒體刊廣告。
四、現場有新生代排斥五、六十歲以上一代人為他們決定前途,認為自己要掌握命運。這種初生之犢的思維和邏輯,等於否定馬英九、江宜樺一輩的決策,但國家和政府運作不可能讓年輕人主導一切,這種矛盾如何調和是挑戰。
宏觀角度看,新世代學生運動無論有理沒理,都值得馬政府和北京當局從中觀察,汲取新經驗。台灣能否迎來新變革和轉型,未來多場大選將決定格局和趨勢;而北京與台灣交往,今後恐更難駕馭和掌握台灣新世代想法,對兩岸都是考驗。
占領立院一周餘,社會分裂已付出高成本,拖延對經濟的損失更是無形的。服貿協議既是馬英九任內最重要政績之一,影響北京對馬英九政策執行力的評價與「配合讓利」的意願,再拖下去,台灣、馬英九、反對和贊成服貿者無人是贏家,所以馬英九有責任出面收拾殘局。
能邀「體制外」學生入總統府對話,對「凡事講法」的馬英九或須天人交戰一番。但要表現領導人氣度,總統對人民肩負責任,馬英九終於做對了幾天來最好的一個決定,即使決定也晚了至少三、四天,但能把球發給對方,就看學生如何回應。
問題並未迎刃而解,對話不預設前提是對的。但地點如選在總統府內,何妨考慮電視實況轉播,以昭公信之外,順便可對全民說明服貿協議,即使政策有理、目標光明正大,何不趁機爭取更多人民認同,妥協和退讓更是民主的至高境界。學生運動可能不成熟、具反覆等特性,馬總統須展現包容,以最大耐心和愛心,勿視反對學生為對手,而視為自己孩子,展現大肚量,妥善說明,彼此商量,找出各方都可接受的下台階,讓風波平息。
待學生退場後,立院續朝野協商,逐條審查,最後再與北京溝通,尋求雙方都認可的新服貿協議內容,似為解決爭議的不得不然選擇。捨此不由,則僵局如不幸拖至2016年總統大選後,將成繼任者的燙手山芋。如果綠營再執政,更大波折難免,則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長路漫漫,前景悲觀,2300萬人都成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