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大陸民眾看台灣反服貿抗爭
2014-03-28 11:23:3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學生反服貿占領立法院、闖砸行政院,釀成社會重大分歧和爭議。中國大陸國台辦26日首度表態,強調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對是否接受重啟談判,國台辦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希望台灣社會深切體會大陸民眾感受。顯然北京從大局著眼,希望兩岸服貿勿破局重來。北京也在密切觀察台灣情勢變化,評估馬英九政府應變能力和處理作為,推出相應措施,恐是應有之舉。
服貿風波鬧大後,很多大陸民眾才知原來中共當局與台灣簽訂了向台灣大幅讓利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很多網友以「讓利這麼多,反而寵壞台灣」作評論;而反服貿的台灣民眾卻以協議「黑箱操作」,是「親中賣台」「向大陸投降」為由,訴求退回重審。兩岸巨大民情差異對比,在大陸媒體和民眾間引起疑慮,也帶給中共當局警訊。
自3月18日台灣爆發反服貿學生運動以來,部分大陸官方嚴格控管的媒體報導,都把學運形象定性為負面,包括「被民進黨利用的『綠衛兵』」,「妄稱代表人民的烏合之眾」以及「占領議場酗酒、接吻和隨地大小便的混混」等報導都帶貶義。學生23日闖行政院後,罪名又添「目無法紀的暴民」。但學運為何爆發、根源何在,陸媒卻鮮少觸及。
這場學運如處理不當,不但兩岸ECFA將成一紙空文,馬政府唯一耀眼的與對岸建立互信,使兩岸關係獲突破性發展的政績將褪色,台灣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大潮的步伐減緩,在「東亞四小龍」中競爭力更弱,連帶也可能啟動北京檢討讓利策略效益,以及與藍綠營間交往的步伐和比重,影響兩岸關係不小。
台灣新世代學運背後難脫「反中抗中」色彩,態勢也顯示中共的布局已面臨挑戰,或將刺激北京改弦易轍。北京原來盤算透過不斷讓利,表達善意,使台灣經濟嘗甜頭,越來越依賴大陸,終至「欲獨不能」「化獨漸統」,從兩岸經濟整合不著痕跡地跨進兩岸政治談判和整合的深水區。
近年北京連續接待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許添財等民進黨公職,並接受蔡英文的智囊學者林全及親民進黨學者訪大陸,北京從「重藍輕綠」改為「全方位」交往;它也顯示綠營並非「鐵板一塊」,也在轉變。服貿協議引起藍綠「火併」,當然有選舉到來的「熱身」因素,放大了分歧和效應,但分裂勢力重新成為影響兩岸關係不穩定因素並未排除,中共怎可能不急?
服貿協議無論台灣反對派如何危言聳聽,卻難否認一個事實:一,大陸開放行業比台灣多。二,以對等開放為原則,保證台灣絕不吃虧,台灣經濟絕對占便宜。譬如協議生效後,台灣對大陸服務業出口預估增37%,大陸對台灣出口卻只增9%,對台灣產業的好處可想而知。此即海協會長陳德銘月初在台灣說的「好的當然先給台灣」。
既如此,為何「沾光的」台灣,民眾卻反對它,而「吃虧的」大陸,民眾對協議反而鴉雀無聲?這正是體制不同,台灣學運引起大陸民眾警覺。而中共對台讓利決策,都用行政命令執行,根本無台灣民眾要求的公聽會、辯論會。從這點看,台灣多年來實際在享受大陸的「專制紅利」。台灣學運鬧開後,大陸網民驚呼,原來當局每年讓台灣享受巨大貿易順差下,卻置大陸服務業於不顧,給台灣開了更大口子。大陸民眾如今也要求對協議有知情權、審查權和否決權,逐漸將形成北京當局的壓力。
北京也很在意,台灣服貿協議爭拗中,理性贊同的聲音微弱,危言聳聽言論高漲。至少說明兩問題,一,大陸對台灣讓利,好處可能多數落在企業和財閥口袋,中下層百姓無感;二,大陸對當前台灣形勢明顯誤判,樂觀地認為民進黨已難成大事,台獨理念已無多大號召力,如今猛然發現,台灣仍是意識形態掛帥社會,「逢中必反」仍有很大市場。
但北京當局也非省油的燈,已透過港媒放話,服貿協議本就是打包的協議,馬英九如出爾反爾,同意對協議逐條審議,只通過對台灣有利條文,就是「背叛」兩岸協商承諾,所以波折還會繼續。如何讓兩岸衝擊降低至最小,避免擴大為兩岸摩擦,更避免台灣自傷利益,都是馬政府須兼顧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