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借鑑烏克蘭 避免「愛台禍台」

2014-03-30 10:30:2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反服貿占領立院進入第13天,30日將在凱達格蘭大道示威,而贊成服貿民眾也決定走上街頭表達態度,雙方群眾比拚對決,比誰的人多、誰的氣勢壯。之前有媒體形容「台灣將烏克蘭化」,而美國前國務院官員科恩談烏克蘭問題時妙喻,指「俄羅斯看待烏克蘭,就像北京看待台灣一樣」,意指俄中各有「紅線」不能踰越。《經濟學人》指出,反服貿就是民眾不信任馬英九,反對兩岸經濟整合掛鉤,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已進退兩難。
 
兩個月前,極少人能預料烏克蘭問題會急劇惡化,造成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半島,重啟東(俄)西(歐美)「準冷戰」對抗,扭轉21世紀美俄中戰略格局。半個月前,也很少人能預料,台灣反服貿學生運動,居然迅速燃燒到占領立院、衝闖行政院,擴大成社會分裂,不知如何收場。世事果真難料,只要國際地緣結構或國內民主結構存有政治斷層,就可能被突發事件引爆,政治危機讓人措手不及。
 
仔細探究,烏克蘭和台灣有不少可相互比較的國際地緣宿命,和住民自決前途的無解矛盾。台、烏都因民眾對強鄰恐懼,而示威抗議領導者的路線開其端。烏克蘭是「恐俄反俄」甚至「仇俄」;台灣則是「恐中」、「反共」甚至有「仇中」心理。但兩者差異亦甚大,烏克蘭經濟疲弱,政治敗壞,深賴俄國,又想脫離俄國控制;台灣政治經濟情況都不錯,但民眾對愈來愈依賴大陸恐懼徬徨。
 
去年底烏克蘭民眾得知亞努科維奇總統在俄國普亭總統誘惑和施壓下,放棄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憤而占領基輔市中心廣場示威。烏克蘭人受不了獨立以來民主選舉的政府墮落腐敗,人民嚮往歐洲政治清明和富裕生活,但俄國和烏克蘭依存深厚歷史文化和地緣關係,俄國不可能容忍烏克蘭投向西方。失去烏克蘭,意味俄國再不能成為有影響力大國,普亭的雪恥復興帝國夢將破碎。
 
烏克蘭東西分裂,與外在的東西方地緣爭奪相激相盪,形成複雜政治斷層。廣場群眾與警察流血衝突,趕走總統,擁立親西方政府,導致普亭以迅雷不及掩耳手段併吞克里米亞作為報復。而烏克蘭信任西方、借用民主或民粹力量,以為可改變地緣政治,反而導致攤牌,喪失克里米亞半島,如今前途未卜。
 
台灣在東亞地緣政治也處於東(中國)西(美日)戰略較勁區域。台灣沒有國際承認的國際法地位,但台海分隔的事實已擁有準國際默認的效力。雖然北京聲稱不放棄武力,但除非絕不得已,應不致用武力統一。世人皆知,中國「以商圍政」、「以經促統」,希望達成統一目標,台灣朝野其實也心知肚明。中國崛起強大,更加深台灣民眾陰影和提防心態。即使客觀上服貿協議的執行結果,對台灣利大於弊,卻遭遇阻力及反抗,成為匯集普通百姓「恐中」、民進黨「反中」和少數人「仇中」三種力量的支點。台灣民眾有廣泛被中國併吞的恐懼感,不信任中國,導致政治上依靠美國、但經濟上依賴大陸的政經矛盾。民意分裂,且感性壓過理性,反服貿民意就是類似情境的產物。可是台灣理性思考也不能永遠被恐懼壓過,如果懼怕和拒絕大陸,又繞不過大陸,經濟上只有死路一條,並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台灣如缺乏經濟實力,不再富裕,民主亦難保;而政治上能沿用的國際可靠力量,台灣比烏克蘭還不如,美國「重返亞洲」幾乎未提過對台灣的承諾,反而有「棄台論」在美國政學界流傳。而反服貿背後的「愛台」和「反中抗中」情緒,最終會變成「害台禍台」源由,其實不難推論。
 
反服貿對馬英九的「不獨、不統、不武」敲響警鐘,平衡策略如今進退兩難、內外交逼。反服貿所表現的「拒中」意識,可能讓北京警惕,加大對台施壓力度,可能傷害台灣。季辛吉曾勸告烏克蘭,「未來在做好東西橋樑。烏克蘭人民要建立負責的民主,懂得節制,外交不冒犯俄國,以達內政自主自由」。這番話有台灣可借鏡之處。朝野和服貿爭議的正反兩方都應克制妥協,勿使爭議釀成烏克蘭式的悲劇,導致民主崩潰,否則大陸損失有限,台灣則必然得不償失。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